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
说明:
1.义教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部、省厅即将颁布的义教段课程方案中,升级为独立的学科《信息科技》,其课程标准也将与其他学科一并颁布。本学年仍然沿用山东省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和现用教材,鉴于《信息技术》之前并没有颁布单独的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主要参照教材和学情来确立教学目标即可。
2.义教段《劳动与技术》:在教育部、省厅即将颁布的义教段课程方案中,升级为独立的学科《劳动》,其课程性质为国家课程,地方可以统一开发《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教育部已于2020年7月7日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2021学年度里《劳动》学科的课程实施要按照上述纲要的要求执行。
3.义教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教育部、省厅即将颁布的义教段课程方案中,其课程范畴将调整为只包含“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在新的课程指导纲要没有颁布前,仍将按照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执行。
一、深刻理解课程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所谓课程,按照泰勒经典课程理论来讲,课程编制应包括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组织学习经验(教学实施)、评价学习结果四个方面。
所谓课程标准,源于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准性界定。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
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课程与教学的进步。
所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方案的设计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中嵌入评价(“教学即评价”)、根据评价方案检测学习结果。通过规范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师就能够整体地思考和解决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即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二、如何做到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没有清晰的目标意味着不知道“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也就难以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方向。而清晰的目标源于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从学科的角度回应国家教育目的的落实情况,即学科的育人价值问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那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如何设计的?
一是教师研读国家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研制某学期或模块的课程纲要,再编制单元或课时教案,体现学段内容标准──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教案的一致性。
二是就课时教学而言,教师在备教案时,必须明确三个基本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归纳起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四是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
三、编写内涵与意义
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科学、高效地进行课程实施,就一定要做好规划,我们把一个学期或单元的学科课程规划称之为“学期课程纲要”或“单元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以大纲或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设计一本教材或一个单元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个核心的问题。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能够从整体的视角思考一学期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形成完整的课程意识。避免忽略不同章节、乃至不同学期之间知识与课程目标内在的逻辑关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认识,便于教师把握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标所在。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便于整体地安排教学计划和资源准备。“学期课程纲要”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实施条件和配套资源,如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实验与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即在课程实施前全面准备和开发相关资源。“学期课程纲要”既为课程的实施画好路线图,又要考虑好行程中必需的“装备”。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可以让教师优先考虑课程评价的方案,切实落实“学了”或“教了”之后是否“会了”。教学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目标的达成而努力。整体地设计好各类检测手段和工具,保障教学质量的适时检测,随时确认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便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进行后续补救或提升。
四、编写要求
(一)“学期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
“学期课程纲要”的撰写具有一定的要求,它一般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等;
2.课程元素:课标依据、教材分析、课程目标,评价标准,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班级规模、配套活动、教学仪器、实验室、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二)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操作要点
第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情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来描述。
其中,课标的分解和整合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分解和整合课程标准需要经历的4个步骤:一是寻找关键词,即从内容标准中找到重要的名词(应知)与动词(应会);二是剖析或拓展上述关键词,即进一步澄清“说明”涉及哪些相关行为,以及“分化”的概念关系;三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理解,在前述的动词与名词之间建立重要的配对关系;四是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目标叙写规范,写出清晰的学习目标。
同时还要总体把握学材内容难点、重点。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第二,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评价首先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以便于教师作出后续的教学决策,其次是复习或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再次是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多样的问题。
第三,组织基于目标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教材转化为“学材”;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经验以及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并把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等融入问题情境之中。其次,教学内容遴选的原则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目标的高度契合。第三,要按照深度学习的理念来遴选、设计、组织、整合教学内容,要做到教学内容能够支撑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探究。
第四,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即评价”(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通过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获得学生学习结果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的思想。因此,教学与评价如影相随,互相促进,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的要素很多,例如是面向全体的班级授课制,还是能力分组教学;是讲授还是讨论;是书面认知还是活动体验;有无固定的场地;班级人数多少等等。另外,课程的课时需求,课时的分配和安排,是否有固定的课时表等都应在考虑之列,教师对课时的控制和学生对课时的控制往往是衡量课程性质的量化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应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整理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相互转化。根据这些原则,有条理地分配一个学期或一节课的时间。
第五,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有三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靶子”和灵魂,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与评的过程紧密衔接,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做出后续基于检测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体现对课程内容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第六,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课程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查缺补漏”的原则,因人而异、分层类设计课后作业。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
五、编写策略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纲要的四个核心元素,但并非是全部要素。教师要想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有一个更高的站位,而且确保该课程对学生和学校有很好的适切性,有时还需进行课程开发背景分析以及课程特色说明。所谓课程开发背景分析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即基于政策解读、需求评估、资源调查、办学特色说明、问题反思等。
2.要深入研读国家、省相关文件,尤其是十八大之后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深入领会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革命、智慧教育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等教学策略。同时,更要认真研读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等基础性理论,尤其是掌握学习理论(目标教学)、深度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学等,只有夯实理论素养,方能在理论指导下科学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3.学期课程纲要的撰写意义重大,同时,难度也很大,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从容应对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教研、集体备课的优势和名师的带头作用,提倡区域性“共建共享”。
4.崔允漷教授说:落实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就是让学科教学“回家”,就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若让教学“回家”就要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5.在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请参照《枣庄市义教段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和《枣庄市义教段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六、结语
2017年9月,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我们以新课堂达标为契机,以“学期课程纲要”为突破口,掀起我们学科的“课堂革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附1:初中《信息技术》学期课程纲要样例
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学期纲要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适用年级 | 课时数 | 学校名称 | 设计教师 | 设计时间 |
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学期纲要 | 必修 | 七年级 | 15课时 | 枣庄市第二十中学 | 王艳 | 2020年8月 |
一、课程背景
(一)教材分析
1. 本册中共编排的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三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制作”、“数据与计算”。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多媒体素材的获取技巧、WPS文字和演示的熟练使用、用WPS表格对数据的计算及分析。
2.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前内容 | 本册内容 | 后内容 |
网络基础 | 多媒体素材获取 | WPS的高级应用 |
WPS文字、WPS演示 | 多媒体制作 | 手机APP基础应用开发 |
《wps表格》初步应用 | 数据与计算 | 算法思想初步 |
(二)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操作性比较强,七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热情高,讨论气氛比较活跃。加之小学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WPS文字、演示文稿编辑、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对本册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其计算机基本技能还稍有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导致学生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调研,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培优补差,课上调动学生互帮互助。另外,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律性较差,大多数学生对教材要求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所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教师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习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一)第一单元 “多媒体素材获取”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多媒体素材的作用和常见的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方法、对传统数字化工具和信息载体有初步认识。
2.掌握常见的多媒体素材获取技巧,能使用身边的信息化设备获取多媒体素材,培养从生活中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意识。
3.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合理使用信息工具的习惯,提高网络安全及创新意识。
(二)第二单元 “多媒体制作”学习目标:
1.熟练使用《 WPS Office文字》软件。
2.熟练使用《 WPS Office演示》软件。
3.熟练使用WPS中的《秀堂H5》软件。
4.能选用合适的程序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创作。
(三)第三单元 “数据与计算”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表格函数的基本用法和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2.学会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图形化表示的基本方式,并进行加工、美化、打印。
3.理解用《 WPS Office表格》对数据计算、分析的重要意义,能初步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评价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改善过程。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等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维需求。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比如,上机习惯、课上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书面检测、作品制作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是教师个人一味地进行,而是要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构建家校互动体系。
3.评价过程完整化
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三)评价内容及方法
1.学习态度(20%)
主要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主要包括作业情况、课堂纪律,学习参与等方面,通过教师对日常教学过程的观察来记录了解。
2.基础知识(20%)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测试
3.基本技能(60%)
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制作一个自己最拿手的作品作为基本技能的综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与综合评定成绩的总和组成了学生的最终评价成绩。学生参与学校或社会各项评比取得优异成绩的也将记录在内。
本册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评价内容如下:
(1)多媒体素材获取专题
获取多媒体素材都有哪些方法,能灵活使用这些方法获取多媒体素材。
(2)多媒体制作专题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WPS Office文字》、《WPS Office演示》或《秀堂H5》,灵活运用文字、图片、形状、动画、音乐等元素独立完成一份多媒体作品。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健康向上,技术运用准确、适当、简洁、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3)数据与计算专题
①统计全班学生每月的零用钱花费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项目进行计算,将其用合适的图表表示出来,分析出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并写出数据分析报告。
②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并打印出来。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题 | 学习内容 | 课时 | ||
课程纲要 | 分享本学期课程纲要 | 1 | ||
第一单元 | 1 | 网络获取是首选 | 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多媒体素材的方法。能使用常见网盘或素材网站获取多媒体素材。体会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版权保护意识。 |
1 |
2 | 现实采集少不了 | 学会利用手机拍摄图像、视频素材。学会常用的录制声音素材的方法。了解使用扫描仪获取实物信息的方法。体会创建多媒体素材的艰辛,培养版权意识。 | 1
| |
3 | 获取素材办法多 | 学会利用文字识别技术获取文字资料,了解常用的光盘格式和复制方法。学会使用播放器软件获取多媒体素材。体会人工智能技术给信息处理带来的便利。 | 1 | |
第二单元 | 4 | 制作个人简历 | 学会在页面中插入与编辑表格的方法。熟悉在页面中插入与编辑图片的方法。熟练掌握页眉、页脚的插入与编辑方法。掌握文档保存的方法。 | 1 |
5 | 设计活动策划方案 | 学会插入封面页,并对封面进行編辑。通过选择标题学会设置目录级别。学会插入目录页,并对目录进行编辑。掌握文档校对的方法,并审阅、输出文档。 | 1 | |
6 | 海报设计 | 掌握幻灯片的背景填充方法。掌握文本的插入与编辑方法。掌握图片的插入与编辑方法。学会将制作好的文档进行分享。 | 1
| |
7 | 专题培训会 | 学会幻灯片的插入方法。掌握音频、视频的插入与编辑方法。掌握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掌握设置幻灯片切换的方法。学会放映幻灯片的方法。 |
1 | |
8 | 工作汇报 | 掌握添加演讲者备注的方法。学会插入与编辑超链接的方法。掌握将演示文稿转为文字文档的方法。掌握常用的放映技巧。 |
1 | |
9 | 记录校园生活 | 熟悉《秀堂H5》的页面,灵活运用图片、文本、形状等元素。了解《秀堂H5》中影音元素的使用方法及模板的快速应用。体验利用《秀堂H5》制作和美化作品的过程,完成一份H5作品。 | 1
| |
10 | 舞动点滴精彩 | 熟练应用《秀堂H5》中的动画效果。体验《秀堂H5》中的图集、弹幕、特效等动作效果。了解《秀堂H5》中的互动应用,如投票、二维码、表单等。 | 1 | |
11 | 分享青春风采 | 预览、发布H5作品,设置作品属性并分享。了解《秀堂H5》中的数据统计功能,掌握作品反馈的情况。尝试打造个性化作品,为自己的作品添加水印。 |
1 | |
第三单元 | 12 | 数据计算 | 了解《WPS Office表格》常用函数的概念及格式。掌握MAX、MIN、IF、COUNTIF和RANK函数的使用方法。灵活使用函数运算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1
|
13 | 数据分析 | 感知排序的作用,了解排序的一般过程,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感知筛选的作用,掌握单字段自动筛选的基本方法。感知分类汇总的作用,了解分类汇总的三要素,知道分类汇总操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知道分类汇总的注意事项。了解数据透视表的基本操作方法。 | 1 | |
14 | 数据图表化 | 理解图表的构成和作用,了解图表的不同类型,知道常见图表的适用范围。掌握数据的图表化表示方法,学会对图表进行编辑和格式化。感受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信息的多样化表示方法。 | 1 | |
15 | 工作表的格式化与打印 | 掌握工作表格式化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数据有效性的意义,掌握页面设置和打印设置的功能。能熟练进行工作表格式化操作,能灵活运用工作表格式化命令美化工作表,能熟练设置页面并打印。体验《WPS Office表格》格式设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索精神。 |
1 | |
五、教学实施
(一)相关资源
1.学习材料:青岛版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册教材。
2.网络资源:素材网站、文字识别软件、公众号等。
3.工具材料:多媒体软件课件、学案、微课等。
(二)教学活动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贴合学生身边生活的问题是学生最了解,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一堂课的导入要自然、要切合实际,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尤为重要。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副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 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学习的。
2.展示学习目标
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展示学习目标,一个有兴趣和目标的任务完成起来,效率一定会特别高的。
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应当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把目标确定在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学习目标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同时注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坚持“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路径,教师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转化为问题或任务向学生提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课前准备好的学案、微课等学习资源,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或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案例并展示,能够解决典型案例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讲评,如果没有学生能够解决,最终由教师进行精当点拨,随后学生归纳小结新知。
注意: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层次性、适用性的原则,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教师要考虑学习任务是要学生做什么,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个体差异的学生,因个体差异,同一任务同一主题的深度也应不同,面对全体学生的是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拓展任务,发挥自己的潜力。
4.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生活,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形成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边操作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学生解惑答疑,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5.交流展示、评价反馈
本环节中,教师需要明确评价标准,通过学生将上一环节中问题答案或作品的展示,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及时反馈,肯定优点,提出修改建议,发觉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留出完善作品的时间。
6.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将其内化提升,教师展开拓展,升华情感,进而实现德育知识的内化,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深化,最后达成德育目标。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的类型多样,从功能上看,课程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收集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可靠信息,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帮助,如入学分班测试或课前问卷调查等就属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或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为完善而进行的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如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练习中的作品评价等。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对其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等。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素 | 自评 | 组评 | 师评 | |||||||
优秀 | 良好 | 一般 | 优秀 | 良好 | 一般 | 优秀 | 良好 | 一般 | |||
课堂表现
| 上机习惯 | 正确填写上机记录、维护公共财物、下课前整理机位及座位 |
|
|
|
|
|
|
|
|
|
学习习惯 | 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 |
|
|
|
|
|
|
|
|
| |
自主学习 |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认真学习教材或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对所学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 |
|
|
|
|
|
|
|
|
| |
合作学习 | 在合作小组中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信息资源。 |
|
|
|
|
|
|
|
|
| |
思维能力 | 有独立思考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
|
|
|
|
|
|
|
|
| |
作品评价 | 技术与 效果 | 使用各项技术后,作品效果美观。 |
|
|
|
|
|
|
|
|
|
特色与 创新 | 作品新颖、有特色 |
|
|
|
|
|
|
|
|
| |
展示与 交流 | 在作品展示中,对作品进行设计理念及成果应用进行说明。 |
|
|
|
|
|
|
|
|
| |
附2:小学《劳动》学期课程纲要样例
小学《劳动》五年级(上)学期纲要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适用年级 | 课时数 | 设计者 | 设计时间 |
《劳动》 五年级上册 | 必修 | 五年级 | 35课时 | 滕州市教研团队 | 2020年8月 |
一、课程背景
(一)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上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编写的,供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本册教材在编写上,为突出以上主旨,选取了“考察探究”领域中的“学习方法指导”为载体,借助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考察周围的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服务社会、为社会负责的态度。选取了“设计制作”领域的“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制作和社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法,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力求突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相结合特点,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本册教材编排的内容包括“考察探究”“设计制作”两个领域的内容,共安排了8个主题。
“考察探究”领域设置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1个主题活动,侧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设计制作”领域设置了“衍纸的艺术”“蔬果雕刻”“巧手做烙画”“翠枝精灵松枝鸟”“巧做糖画”“编制中国结”“我做城市美容师”7个主题活动,侧重于劳动与技术能力的培养。
全书内容的编排突出两个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编排层次清晰。先进行研究方法的学习,再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本册教材注重了设计制作领域与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同时安排了非遗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劳动能力、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探究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初步具备了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该学段的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实践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对于劳动中的审美意识,已经有个人的理解,初步形成劳动创造美的意识。
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努力探寻学生现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之间有机联系,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积累搜集信息、合作学习、劳动创新的经验,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劳动与实践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与合作效能的提升,仍是本学期的活动训练重点。可以把小组长的培养与活动组织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在学生合理分工、协作互助方面,借助不同的活动主题为载体,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促使其合作能力获得螺旋式上升。
二、学习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征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本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制定如下的学期学习目标:
1.结合大自然、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借助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活动,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梳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作品,服务我们的生活,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3.能够围绕日常生活需要和个人需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4.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专题的实施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效果。
本学期的课时目标:
1.了解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掌握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生活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提升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增强公共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2.掌握衍纸的基本卷法和作品的组合方法;能够运用各种卷法卷制不同的衍纸卷,并根据主题设计、制作衍纸作品;在制作衍纸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纸艺制作能力。
3.掌握蔬果雕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雕刻;能够运用切、削、刻、旋等方法围绕主题刻制作品;在蔬果雕刻的过程中,体验雕刻的乐趣,提升动手能力。
4.了解烙画的特点,初步掌握烙画绘制的基本技法;能够利用烙点线技法烙绘具有一定创意的烙画作品,提升动手能力;在绘制烙画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5.了解松枝鸟的历史,掌握松枝鸟的制作方法;通过制作松枝鸟创意作品的过程,锻炼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松枝鸟的探究学习,增强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6.了解糖画的历史和特点,掌握糖画绘制的基本技法;能利用连笔画的技法,绘制有创意的糖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在绘制糖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绘制糖画的乐趣,增强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7.了解中国结的名称、种类和由来,掌握编结的基本技法;能用筹、编、抽、修的技法,编制中国结;在编制中国结的活动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
8.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净化街头环境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清洁不同环境问题的方法,提高劳动能力;在义务劳动的过程中,体验清洁街道的辛苦,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题 | 活动内容 | 课时 | 课外活动 | ||
考察探究 | 1 |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1.了解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 2.设计问卷有学问 3.调查活动要有序 4开展垃圾分类小调查活动 | 1 | 1 |
设计制作
| 2 | 衍纸艺术 |
4.尝试制作可爱的衍纸小狗 5.开展“衍纸作品展”活动 | 2 | 1 |
3 | 蔬果雕刻 |
| 2 | 1 | |
4 | 巧手做 烙画 |
4.探究绘制烙画并尝试创作 | 2 | 1 | |
5 | 翠枝精灵松枝鸟 | 1.认识松枝鸟 2.了解松枝鸟的制作方法 3.尝试制作松枝鸟作品 | 2 | 1 | |
6 | 巧做糖画 | 1.了解糖画的特点 2.学习糖画的基本技法 3.探究制作糖画并尝试创作 | 2 | 1 | |
7 | 编织中国结 | 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探究中国结的基本技法 3.探究平安结的制作方法 4.创意编织中国结 5.开展“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 | 2 | 1 | |
8 | 我做城市美容师 |
| 2 | 1 | |
四、教学实施
(一)相关资源
1.学习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上册教材。
2.活动资源:多媒体课件、活动微课、社区相关服务资源等。
(二)教学建议
1.“考察探究”领域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具备的工具、方法;“设计制作”领域重在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创造的意识。
2.教学活动要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应在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积极的劳动态度渗透到整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思考、实践、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该学段劳动活动的开展,应注重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引领,每个活动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学时应围绕主题,有层次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激励学生创新尝试,掌握劳动基本技能,收获劳动创造的快乐。
五、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活动目标对自身和同伴,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劳动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现状,让他们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保护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进行多元评价时,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衍纸作品展、可爱的蔬果形象、我是非遗小传人、匠心文创展、社区服务小能手、我做城市美容师等活动,对学生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评价时应从发展视角出发,以发现优点为主,使评价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附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样例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纲要
名 称: 小学综合实践
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适用年级:五年级(下学期)
课 时:一学期12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制小学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方 平(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一、课程背景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要从真实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现实生活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任务,发展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核心素养。
1.教材分析
五年级综合实践是第三学段的课程,承接前两个学段的教育成果。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门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的有趣的课程。本学期三个主题“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社区小义工”“巧识网络骗术”会带领学生们,去认识到阅读与提升自我的关系,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能力与意识;去关注自己居住的社区,培养建设美丽社区和服务社区群众的意识;学会健康上网,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与同学们一道,去体验实践学习的奥秘。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有助于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在实践中交往,在活动中合作,在研究中总结,在参与中反思,通过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但是多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
目前,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大量课外阅读经验,能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搜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还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他们更多的和身边的社会进行了活动接轨,因此,能接触到多种类的课外书,更频繁的运用手机电脑等科技用品,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性活动,例如:摄影爱好、社区义工公益活动等等。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
二、课程目标
围绕本学期的三个主题活动,根据课程背景的分析,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来确定:
1.价值体认:通过调查探究、资料收集、阅读、观看、分析交流,教师讲解等活动,初步认识到阅读与提升自我的关系,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能力与意识。了解社区的日常运作,认识到社区资源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建设美丽社区和服务社区群众的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辨析网络骗术,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2.责任担当:通过各项活动,能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在策划、组织、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养成乐于关心学习和生活、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具备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积极保持对自己周边事物的关注。善于发现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为社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的责任心。通过当“网络安全小卫士”的职业体验,培养并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融人社会,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打下基础。
3.问题解决: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结合生活经验,能够制订和撰写出活动的研究方案;能够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实施一次访谈。了解社区机构的运作,能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学会撰写倡议书、活动策划和活动总结。在识别网络骗术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如何防止网络诈骗,培养应对网络诈骗的能力。
4.创意物化:通过亲历参与、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互动交往等实践活动,学习结合小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制订一份课外阅读建议书。记录活动过程,对义工活动进行反思,与同学交流活动感受,撰写活动心得,整理成义工活动小手册;体验制作一期以“社区服务”为主题的宣传报。尝试进行制作网络安全宣传手册,并组织网络宣传活动。
三、课程内容
学期 | 主题 | 学习内容 | 课时 |
下 学 期 | 开学第一课 | 分享课程纲要 | 1 |
主题1: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 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 1 | |
制定和撰写研究方案 | 1 | ||
依据方案课外调查 | 1 | ||
制定课外阅读建议书 | 1 | ||
主题2: 社区小义工 | 了解社区,探索发现问题 | 1 | |
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小义工活动 | 1 | ||
制作小义工手册和宣传报 | 1 | ||
主题3: 巧识网络骗术 | 初步认识网络诈骗 | 1 | |
探访网络安全卫士 | 1 | ||
制作网络骗术防骗手册 | 1 |
四、课程实施
(一) 课程资源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校内资源,和主题1有关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图书借阅记录表,学校与读书有关的活动等。
3.社区资源,和主题2相关的社区场所、文化景观、风俗、物质设施等。
4.社会资源,能为社区提供服务的机构,活动,个人力量等。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的图书馆,书店等。派出所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
5.自然资源,社区、学校等地方的有利于学生读书学习的自然环境建设等。
6家庭的教育资源,父母的工作性质,学习读书习惯,为学生准备的学习环境,制定的学习计划,课外学习辅导等。
7.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虚拟的信息空间,集合相关知识、图片、数据等,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相应支持。
8校外人力资源,集合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相关的一切人员,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 学习活动
整个活动可分为准备、确立与启动、实施、总结和展示 4个阶段,包含四个基本环节或关键要素。
1.活动的准备阶段
通过分享学期《课程纲要》,系统了解在本学期中将要学习与探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尝试对照《课程纲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本学期中将要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社区小义工、巧识网络骗术三个课题,据此制定出不同的执行计划,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学习的同学,开展课外阅读调查活动。
(2)《社区小义工》走进社区,搜集社区机构的相关资料,收集影响社区发展的问题,并简要谈谈对改问题的认识,完成调查表格。
(3)《巧识网络骗术》和班上的同学聊一聊,知道哪些是网络骗术?是否遇到过,怎么应对的?形成调查材料。
2.活动的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入现场,通过多方搜集资料来解决学生前期所提出的问题,分析所得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检验上述研究假设。具体包含两个关键要素: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
(1)主题1《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活动实施时首先要制定一研究方案;实施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对策,开展好书推荐和阅读交流活动。
(2)主题2《社区小义工》活动实施,出示社区机构图片,讨论社区机构的基本功能;确定主题,制定活动研究方案;开展活动,制作活动手册和宣传报。
(3)主题3《巧识网络骗术》首先探访网络安全卫士;制作网络骗术防骗手册;网络防骗小警察。
3.活动的总结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最终的研究发现汇总起来得出结论,并以多种方式呈现,而后进行系统反思、欣赏、展示和评价。
(1)《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以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研究过程和调查报告。在班级内举行“好书推荐和阅读交流”提出阅读建议。
(2)《社区小义工》开展一次关爱老人活动的图片展,向全班同学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
(3)举办网络防骗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各小组制作《巧识网络骗术小指南》。
4.活动的拓展延伸
学生们可以在参与其他活动时,把现在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其中,提高效率,开拓创新。提出不同问题,运用孩子们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活动》的方法,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开展《错别字的调查研究》、《学生最爱读的课外书情况调查》等。
(2)通过《社区小义工》活动,可以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实施《校园小义工》等活动。
(3)《巧识网络骗术》不仅是要对于小学生进行宣传,可以拓展延伸到老年人防骗,开展“老年人预防被骗”的活动,向社区退休老人推荐防骗手册等。
五、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一)评价方式
本课程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结果性评价为家长、学校对班级活动情况的综合评价。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观察,观察源于对生活的了解,学生可以在观察中感知生活,获取知识。当学生在观察与探索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发现和有所感悟的时候,才能获得自信心的满足,从而激发对实践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持有开放性思维和开放性心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亲身参与是最直观的体验、感知过程,课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
三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不同于学科课程着重书本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学生这个主体的体验和应变能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能够主动与同伴交流经验、建议,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最后应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自我反思能力。低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和学科知识相对贫乏,但是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积极主动。教师应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并能对自己的进行总结和反思。
此外,同学、父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也能对学生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更能直观反映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评价结果
学期成绩以优良(星级形式)呈现,记入素质报告书。☆表示合格,☆☆表示良好,☆☆☆表示优秀。
【评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
班级 |
| 姓名 |
| 日期 |
| ||||
评价项目 | 具体标准 | 评价等级 | |||||||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教师评价 | 综合评价 | ||||||
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 观察、调查材料整理、分类 | ☆☆☆ | ☆☆☆ | ☆☆☆ | ☆☆☆ | ||||
根据观察、调查情况提出问题、建议 | ☆☆☆ | ☆☆☆ | ☆☆☆ | ☆☆☆ | |||||
对同学的观察、调查结果做出评判 | ☆☆☆ | ☆☆☆ | ☆☆☆ | ☆☆☆ | |||||
学生的动手能力 | 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 | ☆☆☆ | ☆☆☆ | ☆☆☆ | ☆☆☆ | ||||
学生实际操作完成情况 | ☆☆☆ | ☆☆☆ | ☆☆☆ | ☆☆☆ | |||||
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 ☆☆☆ | ☆☆☆ | ☆☆☆ | ☆☆☆ | |||||
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 活动期间和同学配合的主动性 | ☆☆☆ | ☆☆☆ | ☆☆☆ | ☆☆☆ | ||||
活动期间帮助同学的积极性 | ☆☆☆ | ☆☆☆ | ☆☆☆ | ☆☆☆ | |||||
与同学之间经验、建议的交流 | ☆☆☆ | ☆☆☆ | ☆☆☆ | ☆☆☆ | |||||
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自我反思能力 |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 | ☆☆☆ | ☆☆☆ | ☆☆☆ | ||||
解决问题方法的拓展延伸 | ☆☆☆ | ☆☆☆ | ☆☆☆ | ☆☆☆ | |||||
课堂自我总结、反思 | ☆☆☆ | ☆☆☆ | ☆☆☆ | ☆☆☆ | |||||
对自己的评价:
| |||||||||
同学对我的评价:
签字: | |||||||||
老师对我的评价和激励:
签字: | |||||||||
对活动的感想和建议:
| |||||||||
填写说明:☆表示合格,☆☆表示良好,☆☆☆表示优秀。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