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滕州市姜屯镇学区

>网站首页>工作动态>内容详情

姜屯镇学区2019至2020学年度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9-09-12 10:55 发布单位: 滕州市姜屯镇学区 浏览量: 1342 【公开】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的核心地位,聚焦课堂教学,聚焦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全面提高我镇小学教学质量,结合我镇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一、坚持德育为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明确立德树人核心地位。将立德树人确定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2.突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准确把握新时期少年儿童发展的新特点,构建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德育体系。明确德育目标,创新德育方式,注重德育过程,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3.落实学科德育一体化。根据《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全学科、全体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学科德育教育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确定每课教育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思想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意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新型教育文明建设。

4.积极开展关爱生命教育。开好安全课程,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救、自护能力。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实施关爱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生命情怀,让学生丰富人生阅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二、深化课程改革,开创课程育人新局面

5.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各学校要以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指向,围绕各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校本化实施,补充、拓展、加工、深化、调整、重组课程内容,创新设计教学方案,实现国家课程价值最大化,构建适合校情的课程体系。

6.促进校本课程特色化。各学校要鼓励和指导广大教师发挥各自特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创设STEAM课程、阅读课程、创客课程、场馆学习课程等,有计划地开展艺术观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公益服务课程、社会交往课程、参观见习课程、生活体验课程“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游历、观赏、合作、探究、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态度、发展情感。各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7.启动STEAM教育课程。STEAM教育是变革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的重要突破口。镇域内的优质学校及第二批申报优质学校创建的学校要深入研究STEAM教育,从STEAM示范学校、STEAM文化、课程、特色空间、活动和赛事等方面,加快推进STEAM教育的发展,形成姜屯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全镇教育深入发展。各学校要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实践与创新大赛、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等活动,培养和选拔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进入更高层次的培养渠道。

8.实施“阅读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倡导全体教职员工阅读经典名著和教育专著,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进行读书成果展示,提倡教师撰写教育随笔,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枣庄市小学语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读经典”、“诵经典”、“爱经典”,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从读书兴趣、读书习惯、读书量级和读写能力等方面,制定学生读书等级测评标准,开展学生阅读等级测评,引导学生养成多读书、重积累、勤思考、善运用的良好学习习惯。镇学区和小学教研室将加强经典阅读研究与指导,着力推动名著阅读植入课堂。各学校要探索整合语文、英语课本内容,压缩课内教学时间,将中外名著、经典阅读植入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优化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9.打造升级版新课堂。各学校要按照“一校一模、一科一案、一课一特色”的思路,扎实推进“三级建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以学为本”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独立思考的质量,加强学习习惯指导,科学安排课堂练习,保证自主学习时间。要建立课堂教学指导制度,学校领导及业务干部定期进课堂指导,利用学科教学研讨会和常规指导,以学科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学习行为优化作为评价标准,重视指导后的反馈、交流和行为跟进。积极推进复习课和讲评课模式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即时评价,当堂训练等理念在课堂上有充分体现。

10.抓实领导干部兼课听课工作。教学是学校的第一要务,课堂是校长的第一责任田。校长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带领教师团队,进行上课、听课和评课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校长和负责教学的中层以上的干部每学期听评课在30节以上,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继续开展好教研协作区听评课活动。新学年,镇学区将继续对领导干部听课情况进行督查,一月督查一次,通报一次,推动校长听课、评课、兼课。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创造机会,让家长走进课堂,感受课堂教学气氛,了解孩子学习状况。

11.做好统编教材使用工作。自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统一使用统编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教研室、各学校教研组要引领广大一线教师,全面深入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及教材特点,扎实做好统编教材的培训工作,确保教师能娴熟使用新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价值。

12.开展新课堂达标活动。各学校要认真贯彻枣庄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新课堂达标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见》,落实《枣庄市中小学新课堂达标活动实施方案》。要按照“模式构建(优化)----立标示范----学标练标----达标提升”的流程,以校本教研为推力,组织开展“同课异构”、“优课展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13.深化作业教学改革。依据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落实滕州市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2018]滕教字77号)文件精神,实施作业教学。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思路,减难增基,减旧倡新,减面增点。各学校要加强作业“有效性”研究,大力推行“必做+选做”作业模式,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弹性的作业。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

14.完善质量监测监控机制。各学校要构建“课堂监测----单元监测----学期监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完善质量分析报告制度,通过“看起点,比进步”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小学教研室要科学运用分析数据,帮助学校诊断并改进教学行为。从“整体+板块+内容+能力+典型+相关”等多维度展开分析诊断,对“教”的问题作归因,形成质量分析报告,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通报成绩,分析情况,在横向纵向比较中找出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差距,从分析中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并制定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继续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监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探索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内容纳入监测中,尝试推进“人机对话”形式进行语文、英语、音乐监测。

15.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教学。充分发挥已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逐步在所有学科课堂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设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领航与支撑作用,借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云校等现代信息化教学理念,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展数字化互动教学,拓宽教学空间。

16.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认真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规范办学和学生“减负”的有关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杜绝随意增加课时、盲目布置作业、超标授课、频繁考试等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学生闲暇时间,将闲暇时间还给学生,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会生活、促进健康、完美人格,把孩子培养成为健康、文雅、灵气、阳光的少年儿童。

四、强化研修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7.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按照“四有”教师标准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坚持知行合一,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突出加强对教师的爱与责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引领教师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每一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18.严格教研组织管理。各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教研活动管理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丰富教研活动,落实领导分包教研组制度。要选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科教研组长,制订具体可行的教研活动制度、计划,不断拓展学科教研组的研究领域、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要扎实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同课异构、管理沙龙、教学论坛、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学校各教研组要以学期为单位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各教研组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5次,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依托学区、协作区等进行教研活动。各单位要上报教研活动制度、本学期教研活动方案、教研活动计划、教研活动安排表。镇学区将根据各学校上报的教研活动安排表,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19.创新教学研究活动。坚持实用实效原则,积极开展协作区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教研活动,研究教学难点,破解教学难题。接轨“互联网+”时代,推行网络教研、网上培训等现代化教研形式,拓宽教研渠道,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充分利用“滕州教学研究”网站、“枣庄备授课平台”、“滕州教育云平台”等网络资源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指导、服务”的网络教研,从全新的视角探索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20.强化梯级培养机制。建立“岗前教师----新手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成长路径,开展教师“梯级培养”。明确每一层级培养目标、培训方式和评价与管理办法,提高培养实效。各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通过学、推、助、用、研等措施,促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快速成长。要经常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比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1.实施名师引航工程。各学校要着力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要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教学研究攻关平台和教学改革示范平台。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名师考核激励机制,优化培养环境,支持开展高端培养和常态研修活动。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名师课堂教学观摩、共同研课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2.培植推介教改典型。深入总结一线教改经验,培育教学改革典型,及时总结推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重视梳理、培植优秀教学法,组建教学法研究共同体,实行资源共建,智慧共享,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定期组织优秀教学法评选、展示、推介、表彰活动,让教师享受专业发展的尊严与荣誉。

五、坚持优质带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3.扎实开展共同体活动。我镇全面贯彻落实《滕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试行)》(滕教字[2018]73号)和《滕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推进教师交流轮岗的通知》(滕教字[2018]74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共同体建设。除积极做好与荆河街道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外,继续开展好以中心小学、大彦小学、党村小学为核心的中部、南部、北部三个镇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活动。区域内的牵头学校,要切实把帮扶成员学校发展当做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从名师引领、经验推广、教学帮扶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各成员学校要积极借势生力,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以共同体为平台,实施优质课堂共建、读写育人共创、教学常规共管、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共赢行动,推动全镇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4.启动第二批新优质学校创建。启动第二批新优质学校创建计划,进一步提升经验,推广成果,将更多一般小学打造成新优质学校。按照《创建新优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滕州市新优质学校创建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项目实施工作,实现创建目标。镇学区成立新优质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要结合本校的实际,认真规划,借鉴党村小学创建经验,找准切入点,自主申报。镇学区积极跟踪,大力推进。小学教研室要对创建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帮助学校制定创建实施方案,科学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姜屯镇学区

2019年9月

 

附件一:

2019~2020学年度主要教学教研活动安排

2019年八月

1.筹备全镇小学教学工作会议

2.组织教科研课题结题认证工作

3.组织教师暑期业务学习及统编教材培训

4.做好新学期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5.启动第一轮新课堂达标活动

九月

1.召开学科教学研讨会

2.组织学科教学研讨会及部编教材培训

3.启动新学年学校共同体提升活动

4.教研员深入定点联系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指导

5.举办暑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工作

十月

1.深入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听课指导与常规检查

2.开展骨干教师交流课活动

3.组织STEAM专题调研

4.启动第二批新优质学校创建

5.组织学科优秀课例展评

十一月

1.指导组织阶段性质量监测

2.深入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听课指导与常规检查

3.举办名著阅读植入课堂经验交流活动

4.组织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检测

5.名师工作室建设专题调研

十二月

1.总结2019年工作,制定2020年教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2.开展学校共同体教研活动和骨干教师交流课活动

3.深入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听课指导与常规检查

2020年一月

1.筹备全镇教学教研工作会议

2.指导组织期末质量监测及阅卷工作

3.总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4.开展寒假中小学科技创新与综合实践活动

二月

1.召开全镇教学教研工作会议

2.组织教师寒假业务学习

3.做好新学期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4.教研员深入定点联系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指导

三月

1.召开教科研会议推进会

2.组织学科教学研讨会及部编教材培训

3.开展学查纠活动,规范课堂教学、作业教学和课程实施,强化分类推进

4.组织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交流会

5.教研员深入定点联系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指导

四月

1.组织参加“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评选活动

2.举办第十一届中小学生实践与创新技能成果展评活动

3.深入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听课指导与常规检查

4.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推进调研

5.指导组织阶段性质量监测

五月

1.组织作业教学研讨会

2.开展学校共同体教研活动和骨干教师交流课活动

3.深入学校进行学科跟进式听课指导与常规检查

六月

1.新优质学校创建阶段性评估

2.召开学校共同体工作座谈会

3.指导组织阶段性质量监测及阅卷工作

4.全镇业务工作大考核,进行小学薄弱学科教学评价

七月

1.组织教师业务考试

2.筹备暑期教师培训

3.组织中小学教师暑期新教材培训

附件二:教研制度汇编

 

 

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1.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

2.每两周集中活动一次,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召集并主持活动,做好活动考勤记录,并及时向教导处汇报活动情况。教研组集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做统一要求,但必须与学科教学工作有密切关联,对本学科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师教学常规的规范化。教育、检查、评比、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教学工作总结,各个教学环节都要纳入学期考核。尤其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这三个环节的检查评比。教研组要加强听课的组织与评议。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一次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本组的教师必须参加研讨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4.每学期各教研组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必须是本组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本组教学人员有能力承担的。

5.积极开展听课活动,认真做好听课记录与评议。

6.各教研组要组织本组老师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经验总结,以及有可行性调查研究的教改建议。

7.期末由教研组长执笔,写出教研总结。

8.培养年轻老师,提高年轻老师的业务素质。

9.各科室人员及实验员要参加相应学科的教研活动。

10.无故不参加教研活动者,按旷课一节处理。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全课程理念为先导,以师资培训工作为基础,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根据教育部和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三、具体要求

1.改革课程功能。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改革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执行“课标”的能力。

4.改革课程实施。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6.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全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7.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8.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9.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10.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制度

 

为深化课改实验,规范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计划,有效实施和评价课程,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积极促进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课程建设与实施制度。

一、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开发适应本地的地方课程,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1.国家课程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认真实施晨练、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

2.地方课程

使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

3.校本课程

开发并实施本校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课

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按规定设置课时。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的做,在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实验、考察、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实施条件

1.严格执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课程门类、课时不随意增减。依法执行课程计划。

2.按照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用经教育局审核征订的免费教科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非经审核的教科书不随意使用。

3.按照市教育和体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结合教师所学专业、学校《课程表》规定的课程门类、课时,科学、规范的配置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应专业对口,知识面广,一专多能,一般应主讲1—2门专业基础课。学校要尽量减少教师代课门类,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4.按有关要求配置并更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具、设施、设备,购买学生关心、感兴趣的教育资料,满足教学需求。

三、课程实施

1.学校在开学前制定出全校总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教师任课表、班级分课程表、活动课安排表、作息时间表在开学前下发,各教学班严格按课表上课,保证课程开齐、开全、开足、开好,教师能按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保证按规定时间开学、放假。

2.抓好课程实施的常规管理工作,教师应承担研究课标、教学计划、备课、编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培优辅弱、作业批改、教学检测、单元测试、成绩分析、教研活动、业务培训、课题研究等教学任务。上述教学任务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教师无正当理由和未经教导处、分管教学领导批准,不得拒绝接受所安排的各项教学任务。

3.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标、德育纲要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课前要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教学要紧扣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凡经教导处查处通报的,视同教学责任事故。

5.上课讲普通话,仪容整洁,仪表大方,语言文明优美。

6.教师不得私自停课和调课,因故需要停课、调课者,至少提前一天亲自到教导处登记,经教导主任签字后,交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审批。凡停课的,须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予以补课,并报教导处备案。擅自停、调课者,或事先未及时通知学生停课、补课者,视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不得评优选模。

7.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协调各任课教师,使学生的课外作业每天平均不超过1小时。

8.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有效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课改”文件精神,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给教师创造开发课程的机会。并建立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名流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课程实施的检测与评价

1.课程检测工作应在教导处统一安排下进行。试卷必须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生透露有关信息,否则,视为重大教学责任事故,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学生平时成绩和教学检测成绩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登记填报;每次课程检测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并写出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各科成绩及质量分析由教导处统一进行管理。

2.学校要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角度做好对教师、学生的各种内部评价工作。对教师的内部评价制度,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评价,不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学生,不以学科成绩公开排列教师、学生名次。

五、课程实施的总结与深化

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寻求一定的载体,设计有关实验的记录表,发放给实验教师、教研组和学校课改领导组,及时进行记录。课改领导组、专家指导组、学科教研组人员要深入研究、探讨,每周、每月进行阶段性实验成果提炼总结,认真解决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并要强化实验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时掌握课改动态,随时发现实验中教师的不足,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共同促进课改的深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本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反馈制度

 

为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不断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制度。

一、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的目的与意义

开展教学常规检查反馈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检查教学环节落实情况,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反馈,可以对我校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测、考察,了解和鉴定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和管理。

二、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的组织与实施

学校成立教学常规检查小组,由学校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根据检查内容吸收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做好汇报材料,并向学校校长汇报检查情况。

三、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的形式和内容

教学常规检查分为平时抽查和集中检查。

1.平时抽查。

平时抽查根据该学期教学目标和有关教学工作情况随时安排。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情况、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教学管理情况以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

2.集中检查。

⑴.开学初检查。

每学期开学前,由教导处着重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程安排、教师聘任、教师教学一体化设计、教材到位等情况进行检查,开学后,着重对课表执行情况、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检查。

⑵.期中检查。

期中教学常规检查在期中考试前后进行。内容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安排情况、教师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教学组织情况、作业布置批改情况、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情况、教学环节落实以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检查主要采用听课、检查作业本、召开座谈会、随访等方式进行。

⑶.期末检查。

在期末考试前后进行。内容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安排情况、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效果、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下学期教学安排情况、教材预订情况以及教学工作小结情况等。检查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作业本、考试质量分析、查阅有关教学记录等方式进行。

四、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结果的处理

教学常规检查人员要对每次教学常规检查情况进行小结,及时反馈并处理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学校领导要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常规检查情况,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整改措施。

 

 

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制度

 

为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也为了转变学校工作作风,促进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情况,解决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建立健全我校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切实提高我镇教学质量、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研科研、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课改实验,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特制定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制度:

一、课堂教学诊断的要求

1.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诊断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及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应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

4.课堂教学诊断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诊断所得出的结论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以期发现教师变化的轨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达成评价结论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评价结论应是个体化的,应重视通过评价反馈与教师一起提出改进建议。

二、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

⑴知识与技能

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要求结合教材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②适合学生学习实际: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科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③基本能按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⑵学习知识

①教师在课堂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中去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并能掌握知识。

②改变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乐于探究知识的生成、变化和发展。

⑶掌握技能

①能根据学科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情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过程

①学习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创造学习环境。教师应紧扣学习主题有序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②学习方式的引导:课堂能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要真实、自然。

③思维的发展: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实验操作、作业布置等,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及反思意识。

④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问优等生每人每节课不能超过三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提问应占课堂提问的五分之二以上,并要展示帮助、提高学生的过程。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发挥个性特长。

⑵教学方法

①能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体现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②能根据本校实际及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把运用这些教学手段进行求知的过程展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教学氛围:能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和谐,杜绝放任自流、不负责任的现象。

⑵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进行学习。

⑶自信心:善于创设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情景,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心理进程,体现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面貌。

4.教学基本功

⑴教学语言准确大方、普通话规范准确。

⑵板书设计合理、工整美观。

⑶教态亲切自然、应变能力强。

三、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

1.学校领导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熟悉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把握课改新趋势,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诊断思想和诊断观念,为听课、评课做好思想上和理念上的准备。

2.每次听课诊断前要做好准备,熟悉教材,了解教材要求和重难点。听课要准时到场,听课时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影响授课教师的教学。

3.每次听课诊断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包括:听课时间、地点、授课学校、班级、执教教师和课题、教学活动过程、板书、简评等。

4.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的基本情况(意见与建议)。

5.了解教师、学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6.学校领导要带着问题意识和研究心态进入课堂,在听课中发现问题,在听课中研究教学,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将其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组织教师共同探究,改进教学。

四、课堂教学诊断结果的处理

1.领导及有关人员对于听课诊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上课教师交流研究,及时给予解决处理。

2.教导处对《听课笔记》中所记载的主要情况和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并及时对相应问题进行研究。

 

 

学校教学质量分析反馈制度

 

教学质量分析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过程起反馈与调控作用。

一、命题质量标准评定

1.质量分析首先要指出命题范围内容,分析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紧扣教材。

2.要分析试题的难度值,提出对试题梯度,层次的看法。

3.分析试题的效度和信度。试题的效度是考试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标明是否正确测出学生实际能力的程度;试题的信度是指考试的可靠性。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数据,提出分析人意见,对试题总的看法,构成试卷分析的第一部分。

二、学生答卷问题分析

1.学生对所考察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对所考察内容答题规范化程度。

3.学生对所考察内容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析学生试卷中典型错误范例,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

综合以上四点分析出教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三、期中、期末考试,摸底考试,毕业考试等所有大型考试都要进行考试分析,将分析结果按年级或学科装订存档。

四、质量分析会由年级组织召开,校领导、教导主任参加,对考试质量做出科学准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学校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专业化提高的重要措施。为推动这一工作的进程,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集体备课是各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期的集体备课应在教研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有计划地开展,各教研组应切实列入计划,高度重视。

二、集体备课将作为考核评价教研组及教研组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集体备课应注重实效,合乎实际的需要,在形式上应多样化,备课内容广泛化,参与教师全面化。

1.集体备课备单元教材,应在各单元章节即将开始上前,组织本组全体教师,由专人进行章节分析与教法指导

2.集体备课备具体课时,在教研组长的统一安排下,由专人主持对某课时进行备课,再共同讨论修改,指定一位上课或两位教师对比上课,讨论上法的优劣。

3.各教研组应对教材各单元都要进行教材分析备课。

4.集体备课与推荐教师上优质课同步进行,即:教师个人备课--小组集体备课--修改教案--推荐教师上课--选拔优秀教师上优质课。

四、开展集体备课要求教师人人必须参加,无故不参加者或迟到、早退的教师,按学校出勤制度处理。

五、集体备课的考核、督查分阶段随时进行,主要查教研记录,集体备课的讲座、教案及小组讨论记录等。

六、教师应积极参加并乐意承担集体备课任务,在活动中团结一致,积极发言,表现出主人翁态度。对消极对待,不乐意接受任务的教师,将在个人评比,评优选好中给予扣分处理。

 

 

 

 

学校听课评课制度

 

为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鼓励教师多听课,博彩众家之长,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良好氛围,进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听课数量:

每学期校级干部听课不少于30节(兼课不少于25节),中层干部不少于35节(兼课不少于25节),教龄不足三年的教师不少于30节,教龄超过三年的教师不少于20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20节,校级干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二、听课类型:

1.随堂听课:学校校长、中层、教研组长等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课堂听课。

2.预约听课:学校校长、中层、老师同伴与有关教师及学生家长预约,确定听课时间、教学内容及形式等,进行听课、评课。

3.教师自报听课:由教师个人提出申报,邀请学校领导、同伴和自己一起切磋教学方法。

4.教研活动听课:根据期初制订的教研组活动安排,由教研组长召集组员,围绕主题有准备地进教室听课。

5.公开课听课:镇、校统一组织的研讨课、展示课、评比课等。

三、听课要求:

1.听课前应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做好听课前的准备。

2.听课教师按时进入教室,坐在后排听课,听课过程不评论,听课中途不离场。

3.听课过程要有记录:标明日期、授课人、班级、课题;有重点地记录下教学过程;撰写教学建议和总体评价意见。

4.班主任尽可能多听本班课,以全面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情况;任课老师以本学科为主,鼓励跨学科听课,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长处。

5.听课后要及时与执教老师交换意见。

四、评课要求:

1.评教学理念: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与新课改理念,评议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2.评教材处理: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容量是否妥当等。

3.评教法运用: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评学法指导:评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情况。

5.评教学过程:评议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等。

6.评教学效果:评议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形成程度、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五、检查与考核:

1.学期结束前一周,每位教师听课记录本交教导处,由教导处安排专人检查教师校内外听课数量、听课记录情况、评课建议、总体评价意见

2.听课、评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之一,列入学期教师绩效考核中。

 

 

学校师徒带教制度

 

一、目的意义:

使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迅速提高业务能力,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二、任务和要求:

学校为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师指定一位或两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带教老师。每年教师节前后举行新一年师徒结对仪式,师徒双方签订“师徒带教协议书”。时间一般为一学年。

1、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

(1)师德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面关心新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尤其应在师德与业务方面给予精心指导。

(2)向新教师提供自己的教学经验、文章和推荐学习资料(书籍、报刊)。

(3)随时满足新教师的听课要求。

(4)帮助新教师较好完成教学流程各环节任务。

(5)有计划地去听新教师的课,每2周不少于1节,并给予及时的讲评、指导。

2、新教师的工作要求:

(1)以指导教师及学校其他骨干教师为楷模,虚心学习、主动请教、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与业务素养。

(2)主动去听指导教师的课,每周不少于1节,作好听课记录,撰写反思笔记。

(3)除了听指导教师的家常课外,还要听校内或校外其他教师的课,并认真作好听课记录(每学期不少于10次,学期结束上交听课笔记)。

(4)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年末在大教研组范围内上一节有质量的汇报课。教研组教师集体评课,并由教研组长汇总意见、撰写评课意见。

(5)带教期满写好总结(或心得体会)。

以上师徒所有资料学期末交教导处留存!

 

 

学校课题研究制度

 

为引导教师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将“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逐渐形成以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一、工作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

二、总体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长要积极成为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推进课题实验。

三、具体制度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制度。学校领导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实验,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题实验专题研讨制度。各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3.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制度。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4.课题实验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实验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

5.家校联系制度。为了使课题研究中好的理念、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家长都知晓、认可,进而引导家长支持和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验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同时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利用家长的覆盖面宽的优势,为课题实验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

6.校际协作交流制度。要积极参加各级教改研究和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课改研究与交流活动。

7.领导小组监督制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监督课题研究工作。

8.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9.课题实验奖励制度。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按有关规定通过对课题实验实施情况的综合考核,根据学校的考核制度,视情况予以奖励。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技术运营支持: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3     举报邮箱:jubao@asredu.com
版权所有: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Copyright© 2023 tzjtzy.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170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