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生 物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初中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的定义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个,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如何才能把生物学的这些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中去呢?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对学科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是落实学科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有效措施。
一、编写意义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纲要》是对初中生物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学习内容进行的整体规划。
《课程纲要》作为生物学科每学期教学的指南,它的编制和使用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形成生物学科观或生物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其次,它有利于学生明确生物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学期初第一节课与学生共同分享《课程纲要》,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一学期的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明确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二、编写要求
《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回答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问题,因此课程纲要的呈现格式一般如下: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针对这些完整的课程元素,特提出以下编制要求:
1.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2.背景信息的内容主要呈现学期课程在该学科中的知识地位及与其他模块课程的关系,还要呈现学生在学习本学期课程前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3.课程目标要源于对课程标准、教材等学材和学情的研究,要清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要全面、适当、明确、可测量;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一般4~6条,每条1~3句话。
4.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要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删减和整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
5.课程实施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要与目标相适应,学习的方式要多元化;特别是有关“探究、实验”等需要提前准备的,以便教师、学生提早准备,统筹规划。
6.课程评价的设计要与课程目标相契合,为学生是否达成课程目标提供证据;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方式要多样;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单元测试等)结果和结果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小论文、科技成果展示等)结果按比例相加作为学生学期结束时的成绩;要明确学业达成标准,要有明确的补修补考的要求。
7.根据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的有关内容和安排,向学校提出具体要求,诸如实验室建设,实验耗材的补充、测试题印制等条件支持。
8.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生物学科《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三、注意事项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因此,在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把学期课程纲要写成学期教学计划表,课程纲要呈现完整的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
2.要保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在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实施手段和评价方式,不要两张皮。
3.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不要从教师的角度来建议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情况和学的步骤。所以课程实施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达标。
4.课程评价的编写不要程式化,关键是要有可以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评价的目的不单单是判断学生是否达标,更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样例
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生物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济南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 时:57课时(含期中、期末测试及讲评)
一、课程背景
七年级生物上册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单元涉及《标准》中的三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和环境”,包含《标准》内容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生物的生活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单元涉及《标准》中三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本单元包括的《标准》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对初中义务教育段七年级学生来说,与小学相比学科增加了,而且生物学是个全新的学科,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和一些生活经验上,现在不仅要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去学习,还要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进行生物实验等。但是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奇妙的生命现象,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生命世界的大门,学生从现象和结构层面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各类生物以及各类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生物圈中的人”“物种的延续”“生物与环境”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技术”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认识生命现象,知道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了解栖息地和生物圈。能概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2.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认识和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生物体表现出由小长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生命现象,认识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提高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认同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通过实验、调查活动、分析图片及图文资料能够描述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初步感知生物的分类及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顺序,能够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提高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能力。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4.能够概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认同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通过再现经典实验,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认同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6.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提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单元 | 单元目标 | 内容 | 实施 | 单元评价 | |||
章节 | 学习目标 | 学习内容 | 课时 | 学习活动 | |||
第 一 单 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 |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进行分析,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栖息地和生物圈。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2.通过实例分析及讨论,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等生物制片的基本方法。 4.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阐明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区别。认同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通过视频、实验、永久装片等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进行讨论交流,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思考,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水、温度、空气、光等基本条件。 3.通过分析讨论,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4.通过观察实物,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 课程纲要 | 1 | 分享本纲要 |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合实例分析归纳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能认真观察有关生物圈的图片并观看相关影像资料,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4.能参与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5.能认真观察实物标本,说出显微镜的构造,熟练操作使用显微镜。 6.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
生物的基本特征 | 1 | 搜集和交流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实例。 | |||||
生物的生活环境 | 1 | 观察有关生物圈的图片、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 | |||||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 1 | 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 | |||||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 2 | 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和一些装片标本。 | |||||
复习本章知识 | 1 | 复习课本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 |||||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 1 |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 |||||
第二章
观察生物结构 | 1.利用多种动植物材料,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两者的区别。
3.通过视频、图片描述细胞分裂、分化。
4.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动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2 | 1.利用多种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2.观察某种原生动物的取实、运动、趋性。 |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能通过观察阐明植物、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两者的区别。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倾听他人见解,学会表达与交流。 4.能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能通过观察实物识别出动植物的几种组织,并说明动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5.能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癌细胞形成的资料。 6.能制作出一份预防癌症健康生活的倡议书。 7.能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8.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 ||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 1 |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 |||||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1 | 1.观察植物、动物的器官有哪些组织。 2.收集癌细胞形成的资料及预防措施,制作健康生活倡议书。 | |||||
复习本章知识 | 1 | 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各部分内容,并进行巩固。 | |||||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 1 |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 |||||
第 二 单 元 多彩的生物世界 | 1.通过实验、调查、图片及图文资料分析,能够描述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说出各类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提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2.通过用徒手切片制作叶片的临时装片及观察关节的结构等实验,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及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从而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通过实验探究,阐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 通过再现经典实验,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认同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1.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概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2.通过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及意义。
3.通过实验探究,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归纳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及二者的联系。举例说明二者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
|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 3 | 1.观察各类植物的实物、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 2.调查各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 2.能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各类植物生存状况的资料,并提出合理化的保护建议。 3.学会制作临时切片,能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植物的蒸腾现象及意义。 4.在探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验时,能主动参与小组探究计划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旳见解,积极承担小组分配旳任务。 5.能与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倾听他人见解,学会表达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总结探究活动中存在问题和成功经验。 6.能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归纳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及二者的联系。 7.能说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8.通过学习,能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9.能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10.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 3 | 1.制作叶片临时切片和叶表皮临时装片,并观察。 2.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3 | 1.课前采集金鱼藻,提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2.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 3.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 |||||
期中质量检测复习 | 2 | 复习课本基础知识,同桌间相互提问,完成相关练习题。 | |||||
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讲评 | 1 |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 |||||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 2 | 1.课前浸泡植物的种子。 2.探究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 3.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 |||||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1 | 搜集和交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关资料。 | |||||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专项复习 | 1 | 实验专项复习,曲线图归纳整理。 | |||||
复习本章知识 | 1 | 制作思维导图 | |||||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 1 |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 |||||
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 1.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4.通过观察图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5.通过实验探究,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6.通过调查活动,说出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3 | 1.观察水螅 2.观察蚯蚓 3.观察蝗虫 |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认真观察图片、实物,按照实验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的完成实验,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3.能认真观察脊椎动物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4.能认真观察图片、按时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区别并举例说出动物的各种行为。 5.能制定调查计划,参与小组合作,说出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6.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 ||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4 | 1.观察鲫鱼 2.观察家鸽 | |||||
动物的运动 | 2 |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关节的基本结构。 | |||||
动物的行为 | 1 | 1.观察动物的不同行为。 2.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 |||||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1
| 调查当地常见的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 | |||||
复习本章知识 | 1
| 制作思维导图 | |||||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 1 |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 |||||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1.通过制作模型,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分析,描述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装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分析,描述它们与人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装片、实物,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分析,描述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 病毒 | 1 | 制作病毒结构模型。 |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利用铁丝和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病毒结构模型,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3.能认真观察装片,按照实验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的完成实验,描述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4.能制定调查计划,按时完成并交流调查报告,描述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能搜集资料并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6.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 ||
细菌 | 2 | 观察细菌。
| |||||
真菌 | 2 | 1.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2.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 | |||||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1 | 搜集和交流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关资料。
| |||||
第四章 生物的分类
| 1.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说出生物分类主要依据。
2.通过观察图片,说出生物的分类等级以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通过查阅检索表,尝试鉴别生物。
| 生物的分类方法 | 1 | 观察多种不同生物的实物、图片等资料。
|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认真观察多种不同生物的实物、图片,说出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3.能认真观察生物分类地位图片,比较归纳分析说出生物分类等级以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4.查阅检索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尝试鉴别生物,知道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5.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 ||
生物的分类单位
| 2 | 1.列举常见的生物分类地位并进行比较分析。
2.查阅检索表,尝试对本校的植物进行鉴别。 | |||||
|
| 期末质量检测复习 | 3 | 复习课本基础知识,同桌间相互提问,完成相关练习题。 |
| ||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及方式
1.课堂学习状态评价(10分)。根据课堂参与状况与小组合作表现等分为四个等级,A等级8-10分,B等级5-7分,C等级3-4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2.学习过程性成果评价(10分)。内容包括:作业、手工模型、思维导图等。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美观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有无抄袭现象等分四个等级,A等级8-10分,B等级5-7分,C等级3-4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3.实验操作与成果评价(10分)。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成果科学性、实验报告的合理性、逻辑性及创新性等分三个等级,A等级7-10分,B等级3-6分,C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教师,根据实验课的内容不同,教师在相应实验课前公布。
4.模块终结性(期中、期末)纸笔测试(70分)
计分方法:原始得分(模块终结性测试,试卷分值100分)×70%。
(二)评价结果
学期(模块)学业总评成绩(100分)=课堂学习状态评价(10分)+学习过程性成果评价(10分)+实验操作与成果评价(10分)+模块终结性(期中、期末)纸笔测试(70分)。
(三)评价结果的使用
总评成绩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合格者获得所学模块对应的学分,未合格者影响模块学分的获取。在新学期开学后经补考,合格者可获取相应学分。
根据学生学期(模块)学业总评结果,教师建立学生学业评价档案袋,对每位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及改进建议,学生作品、评价结果、教师建议等放入档案袋,作为学生成长记录。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