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化 学
一、编写要求
1.要深度研究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掌握课程结构和内容,领悟该课程的功能价值,建立课程观。立足课程目标,对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2.要挖掘吃透教材。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脚本,要领会编者意图,熟悉教材背景,吃透教材,用好用足教材中的“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挑战自我”等栏目。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和活动作适合的调整优化,对相关知识按内在逻辑性进行梳理和体系化。
3.要充分使用教学指导书。教学指导书对一册、一个单元、一节的学习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明确了学习目标,进行了教学规划,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有很强的指导性。学习好教学指导书,对所编课程纲要的实操性很有帮助。
4.要充分理解课程纲要各元素的意义和关系。要宏观把握好课标要求,再细化到每一节课,要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设计随堂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和任务完成情况。要制定好评价政策,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形成正确导向。
二、注意事项
1.学期课程纲要不同于开学前的学期教学进度表,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
2.编制课程纲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四元素必须完备,要在学期开始前完成,每位老师都要学习相关素材,加强集体研讨,遵循科学、实用原则,不断深化优化课程纲要是编制。
3.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三、样例
九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科目名称:化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课 时:63课时
开发教师:九年级化学备课组
设计日期:2020年8月10日
课程元素
(一)背景:
在进入化学课堂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有关化学的知识,对于化学已经不再陌生。但学生所知道的只是零碎的,表面化的化学常识,系统地认识化学是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任务。九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性强,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深的化学知识。所有这些,都为学好化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本学期共安排了七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在化学知识上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化学知识与社会情境相融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课程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且内容丰富生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有关的生活现象,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2.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理解、形成元素观、微粒观、守恒观、转化观和科学的化学价值观。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
3.通过实验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将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4.了解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能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5.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尊重和互惠的教育意义。
(三)内容与实施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 | 节次 | 课时 | 课标要求 | 单元学习目标 | 单元评价任务 | 活动实施建议 |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
2.1运动的水分子 |
2 |
2.通过学习提纯水的常用方法,了解分离提纯物质的几种方法。 | 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能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能说出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能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3.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分析能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能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4.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历史的分析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能说出原子内部各粒子的数量关系;能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能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5.通过了解人类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元素的认识历程,能理解什么是元素。能学会用元素符号表示常见的元素,能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1.能说出分子的特征; 2.能从微观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 3.能说出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法净化天然水; 4.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5.能分析水通电分解和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质; 6.能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 7.能书写表示水分解和水合成的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8.能理解氢气的可燃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9.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及规律;原子的特征;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10.能理解离子的形成; 11.能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
2.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3.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 |
2.2水分子的变化 |
1 | 通过对“水的电解”和“氢气燃烧”实验的微观分析,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 | 1.实验:水的电解,氢气燃烧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 |||
2.3原子的构成 |
2 |
| 1.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 2.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 |||
2.4元素 |
2 | 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 1.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3.收集有关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 |||
到实验室去 | 1 | 物质的称量、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和仪器的洗涤。 | ||||
(四)评价
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30分)
(1)课堂一般性学习状态(10分)。根据课堂互动合作等表现是否积极、效果是否良好分等级记录,最后折算成分数。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
(2)作业完成情况(5分)。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表现性作业是否质量高、有创意)、有无抄袭现象分等级记录,最后折算成分数。评价主体为小组长、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
(3)化学实验表现(5分)。根据实验中自主性、合作性、综合表现记录,最后折算成分数。
(4)单元检测及期中测试(10分)。评价主体为教师。
2.期末考试(70分)
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结果使用
总评成绩80分或相当于80分及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达标,50-59为准达标,50分以下为未达标,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档案,未达标者在新学期开学补考。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