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物 理
一、编写意义
物理这一门课程,经过某一学期的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需要怎样的内容,如何来实施,怎样来评价?要为物理这门课程做这学期的预算,这就是“学期课程纲要”编制。编制物理学期课程纲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这学期物理课程标准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使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编写要求
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某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1.课程背景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等课程元素。
1.课程背景:主要从四个方面梳理①本学期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②本学期教材中的编排内容③本学期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④相关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2.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是本学期教材的目标。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同时还要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利用教材内容把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分解后再去反思,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内容是否在教材中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或教材中有的内容而课标中却没有体现。
3.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要根据课程目标、校情、学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增、删、换等,突出使用性。具体从课程内容、单元目标、课时、课时学习目标、素养目标,也可以增加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撰写。
4.课程实施:是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课程资源、实施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整理与复习、所需条件等。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
5.课程评价:是证明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整体评价框架。课程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要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指标,由学习过程和单元测试成绩两项构成。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外实验创新、实验技能测评、单元测试成绩等。
三、注意事项
教师在编写之前,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编写的学期课程纲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能体现校本化、个性化的特点。学期课程纲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制定完成。完成学期课程纲要,就是想通了一学期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年级组的老师合作撰写,每位教师都要亲历撰写的过程。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便改进下一学期教学。
编写要做到:
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把握三个前提:把握物理学科思想、把握物理知识体系、把握物理课程目标。
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四、样例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上学期
课 时:52
设计者:
背 景:
一、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以及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解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生活中的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初级知识,初步认识到了与物理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八年级上册内容主要包括声现象、光现象、机械运动、热现象、质量和密度。学科内容引入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经验,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的探究内容丰富,不确定因素有许多,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内容
教材 内容 | 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内容 | 物理 核心素养 |
机械 运动
|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 物体的运动观 科学探究 |
声现象 |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 理想化推理 |
物态 变化 |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 科学探究能力 图像观念 |
光现象 |
| 等效替代方法 科学探究 |
透镜及其应用 |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字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 科学探究推理 能力 |
质量和密度 |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责任 |
目 标:
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八年级学生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特制定以下学期课程目标:
1.通过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的快慢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4.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面镜的会聚和凹面镜的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
5. 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通过实验,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固体和液体的测量,知道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简单关系。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内容要求,特制订以下的课程内容;
章节 | 课程内容 | 单元目标 | 课时 | 课时学习目标 | 素养目标 |
前言 | 整体把握教材 分享课程纲要 | 明确本学期主要学习内容及安排 | 1 | 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 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 提升学习 兴趣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1.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知道参照物、机械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 1 | 知道长度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规范的测量长度和时间,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 注重测量、 估测 |
运动的描述 | 1 | 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 注重概念的形成 | ||
运动的快慢 | 2 | 知道速度的表示及单位和物理意义,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 | 注重概念的形成 | ||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 2 | 能够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会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 注重探究 过程 | ||
单元复习课 | 1 | 梳理长度的测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计算及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的提升,初步构建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第二章 声现象 |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1.通过观察生活事例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的传播的条件; | 1 | 通过观察和实验,会说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 注重产生的原因 |
声音的特性 | 1 | 能够说出声音的特性,知道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能够区分音调和响度。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 注重概念 | ||
第三节 声的利用 | 1 | 通过学习会举例说出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 注重应用 | ||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 | 知道噪声的危害,能够说出防止噪声的三条途经。 | 注重影响因素 | ||
单元复习课 | 1 | 复习提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及声音的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第一节 温度 | 1.通过观察生活事例、体验活动和实验,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 1 |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 注重测量 |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 2 | 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图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 注重概念的形成 | ||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 2 | 了解汽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能区分沸腾和蒸发,能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 注重概念的形成 | ||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 1 | 知道升华和凝华,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要有关系环境和节约用水意识。 | 注重概念的形成 | ||
单元复习课 | 1 | 梳理物态变换的六个过程,加强对它们的理解认识,能够利用相关知识解决物理实际问题。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中期阶段性复习检测 | 3 | 梳理机械运动、声现象、热现象的相关知识点,提升对平均速度、音调和响度、物态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初步体会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第四章 光现象 | 第一节 光的传播 | 1.通过事例与实验,知道光源,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出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 1 | 通过实验,会探究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 注重形成条件 |
第二节 光的反射 | 1 | 探究并能得出光的反射的规律。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注重因果关系 | ||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 2 | 通过实验,会探究出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通过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 ||
第四节 光的折射 | 2 |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知道光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 注重因果关系 | ||
第五节 光的色散 | 1 |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能说出色光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构成丰富的色彩,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 |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 ||
单元复习课 | 1 | 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光的折射规律。 4.光现象知识的实际应用。5.运用光路图解决问题。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第一节 透镜 | 1.通过观察体验活动与实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 1 | 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实验,会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 2 |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常见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线的主要特征。 | 注重应用 | ||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2 |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 ||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 1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 注重应用 | ||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 1 |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尝试应用已学的透镜成像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 | 注重应用 | ||
单元复习课 | 1 | 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1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 第一节 质量 |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质量的概念及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 2 |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属性、单位、物理意义,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注重概念的形成 |
第二节 密度 | 2 | 知道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知道密度的概念、单位、物理意义,并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注重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 | ||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 1 | 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固体体积,会用量筒和天平测量物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 | 注重实验探究过程 | ||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 2 | 知道密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 注重知识的应用 | ||
单元复习课 | 2 | 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对密度的认识和理解,能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及解释生产和生活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期末质量检测 | 4 | 1.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2.把握重点知识。 |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 ||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2.教材内的“SYS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世界”、“学到了什么”。
3.练习:教材中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学校制定的学案等练习。
4.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开发实用教具,以提高实验和探究性教学的效率,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验教具,创设实验。
5.其它资源:
网络:如学校一体机、初中物理微信公众号、学科网等网上资源。
自制:根据需要教研组制作的课件、微课、录像、实验模型等。
二、实施手段
1.学案:根据学期课程纲要编制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2.实验:完成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开发学生动手实验。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实验探究、互动点拨、启发讨论、分析总结、达标检测、交流反馈、拓展提高。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达标练习。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是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是通过校本作业、实验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来实现。
五、整理与复习
以核心概念、原理、物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方法。
六、所需条件
1.齐全的实验操作设备
2.必要的多媒体辅助设备
课程评价:
一、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指标,由学习过程和单元测试成绩两项构成。
1.学习过程。由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外实验创新三项构成。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构成要素:①预习情况(预习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前准备,课本);②课堂学习状态(笔记/参与/问答//讨论/合作/实验);③学习笔记(课堂/课后)。
学习态度的评定等级: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2)作业情况。作业的构成要素:①是否上交;②是否独立完成;③是否错题纠正;作业的评定等级: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3)课外实验创新。评定等级:①能积极参与课外实验探究任务为合格。②积极参与创新大赛(小制作小发明等)的为良好③能将课外探究发表到网络或在创新大赛中获奖者为优秀。
2.单元测试成绩。
单元测试成绩的形式:卷面测试,自主命题。
单元测试成绩的评定等级:①年级前50%者,优秀;②年级前51%—70%者,良好;③年级前71%—95%者,合格;④年级后5%且不及格者,需努力。
二、学生成绩认定及结果处理
1.学生成绩认定。学生期末物理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测试成绩×60﹪。
2.总评成绩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三、实验技能测评及结果处理
1.实验技能测评形式:平时实验技能水平(占40%)加上学校统一组织实验技能测试,可按市教育局学业水平实验测试规定的测试要求测试。
2.实验技能测评等级:①P等(通过);②E等(未通过),未通过者补考。
3.实验技能水平:学生的参与过程与态度情感作为评价首位,设置“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