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数 学
一、意义及要求
(一)课程纲要编写的意义
1.基于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的需要,编制课程纲需要对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
2.有效教学的需要,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数学教师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从而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2)有利于数学教师审视满足本学期数学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学期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本学期教学实施的预期,必须充分地包纳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与学的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这些条件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必须在《学期课程纲要》中加以明确。
(3)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所学数学内容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之中。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助于成功地避免课程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二)课程纲要编写的要求
1.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本学期的数学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结合课标要求学到什么程度。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本学期四大领域学习策略及学习过程的问题。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2.把握三个前提: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知识体系、本学期数学学习目标。
3.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二、具体编写要求
(一)组成《课程纲要》的要素
1.一般项目: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材来源、适用年级、课时、设计教师及单位。
2.课程元素: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条件。
(二)课程元素的编写具体要求
1.课程背景: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经验、认知发展、已积累的方法策略等问题;结合本学期的数学内容,分析本学期知识在整个初中阶段知识所占的地位作用及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具体要求:精准分析教材,判断该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地位;详细分析学情,判断学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分解本学期的相关内容,制定本学期的课程目标;结合对学生的研究及对教材和其他资源的分析,一般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叙写。
具体要求:4-6点,针对本学期纲领性目标,每点若干句;兼顾数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学习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如通过什么活动能知道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避免出现“培养、让、使、引导”等以教师为主体的词语。
3.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本学期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依据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时包括复习、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新授课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要求:基于目标处理教材,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
4.课程实施:指为了达成本学期的目标,学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教师如何引导帮助,一般要围绕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和薄弱方面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几个方面来设计。要按照四大模块与本学期的数学课程内容完全匹配。
具体要求:方法与目标匹配;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支持。
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检测和促进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整体评价框架。要选择多元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贯穿整个学期,突出学科、年级的特点,明确评什么,怎么评以及评的标准。
具体要求:设计基于目标的作业,多元的过程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相关政策要清晰且可行。
三、注意事项
1.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材,准确把握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课程元素。
2.要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学期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3.数学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一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学期课程纲要》。
4.《学期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该成为本学期数学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数学教学都应该依据《学期课程纲要》来设计,使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学期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数学教师应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的《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方式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6.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编写《课程纲要》的重要意义,成立由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长组成的指导小组,做好学习研究、时间探索、交流评价等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提高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能力。
四、样例
七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数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数学(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时:90课时
设计者:
【课程背景】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数、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运动、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概括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了简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活动经验。本学期要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其加减、基本平面图形、一元一次方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综合与实践七个单元的内容,经历“使用各种数学语言、符号表达、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由于初中七、八、九三个年级有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是一致的,只是难度呈螺旋式上升,所以七年级的学习将为八、九年级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1.通过有理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数与代数方面知识的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式及方程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建立数感,培养符号意识。
2.通过直观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线段和角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经历现实生活中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等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知识,体会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选择相应统计图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观念。
4.通过参与探索神奇的幻方等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梳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 学习内容 | 课时 |
开学第一课 | ◎分享《课程纲要》 | 1 |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2 |
2.展开与折叠 | 2 | |
3.截一个几何体 | 2 | |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 2 | |
回顾与思考 | 1 | |
第二章 有理数及运算 | 1.有理数 | 1 |
2.数轴 | 2 | |
3.绝对值 | 2 | |
4.有理数的加法 | 2 | |
5.有理数的减法 | 1 | |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 3 | |
7.有理数的乘法 | 2 | |
8.有理数的除法 | 1 | |
9.有理数的乘方 | 2 | |
10.科学记数法 | 1 | |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3 | |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 1 | |
回顾与思考 | 1 | |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 1.字母表示数 | 1 |
2.代数式 | 2 | |
3.整式 | 1 | |
4.整式的加减 | 3 | |
5.探索与表达规律 | 2 | |
回顾与思考 | 1 | |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 1.线段、射线、直线 | 2 |
2.比较线段的长短 | 1 | |
3.角 | 1 | |
4.角的比较 | 2 | |
5.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 | 1 | |
回顾与思考 | 1 | |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 2 |
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 3 | |
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 1 | |
4.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 2 | |
5.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 1 | |
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 2 | |
回顾与思考 | 1 | |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1.数据的收集 | 1 |
2.普查与抽样调查 | 1 | |
3.数据的表示 | 3 | |
4.统计图的选择 | 2 | |
回顾与思考 | 1 | |
综合与实践 | 1.探寻神奇的幻方 | 2 |
2.关注人口老龄化 | 2 | |
3.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 2 | |
回顾与思考 | 1 | |
总复习 | 单元复习 | 8 |
◎动手操作 、解决问题测试 | 本学期学习的相关内容 | 2 |
◎回顾整理(总复习) | 整册知识点归纳、梳理(全册知识树) | 5 |
期末考试 | 1 | |
【课程实施】
1.数与代数
本模块是本册书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学习可从三个方面突破:①经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和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的产生过程;②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③在运用有理数和方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建模”思想。
具体实施策略:依据小学学习的数的基础,借助大量生活、生产实例引入有理数,从算术到有理数,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本册书的知识梯度出发,大致线索可采用:认识负数——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建立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探索有理数运算的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借助现实情景从探究中了解代数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会进行式的运算——借助生活背景体会数学模型思想——理解方程产生的意义——学会解方程——应用有理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有理数、整式、方程的相关概念,让学生经历有理数运算法则、整式加减运算法则及解方程的探索过程。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使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2.图形与几何
本模块主要突破两方面内容: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基本平面图形。
具体实施策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从现实生活情景和实物出发,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学习。大致线索可采用:直观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或具体模具——抽象出几何图形——理解简单立体图形的特点——平面几何图形中线段和角的认识、理解及大小比较。由于本板块知识比较抽象,在学习中要借助自制教具和课件,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主动参与,多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理解图形特征,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统计与概率
本模块以生活实例为载体,按照统计的要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展开学习。大致线索可采用:生活中的事件——选取适当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得到结论。
具体实施策略:统计活动,包含不同的环节。活动中要努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选取具体的活动载体;保证充分的活动时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参与整个过程;完成统计活动。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用适当的方式调查本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4.综合与实践
本模块可通过“设计幻方”比赛、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制作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三个实践活动进行。幻方可采用自学、多次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在一次次比赛中发现幻方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查活动可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合理分组、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盒子制作:“用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制作一个体积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课前完成,课上展示作品并表述操作过程。
具体实施策略:以上三个活动,整个实践过程应有足够时间,要求个人或小组独立完成。
【课程评价】
1.过程评价(30分)
过程评价成绩=课堂表现(10分)+作业表现(10分)+综合实践作业表现(10分)
评价内容 | 评价指标 | 评价标准 | 评价者 |
课堂表现 | 认真听讲、参与探究、小组互动、讨论合作、阐述自己观点。 | 学习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高的得10分;不够积极主动但能参与的得5-9分;不积极参与的得0-4分 | 教师 |
课堂作业表现 | 认真程度、正确率、及时纠错情况、作业反思情况。 | 四个方面都能很好做到的得10分;四个方面有一到两方面做得不好的得5-9分;四个方面有三到四方面做得不好的得0-4分 | 教师、小组长 |
综合实践作业表现 | 用适当方式调查本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 态度认真,作业完成很好的得10分;态度认真、作业完成一般的得7-9分;态度、作业都一般的得4-6分;态度、作业都不好的或不交作业的得0-3分。 | 自评后,小组长复评,教师终评 |
2.结果评价(70分)
结果评价=期中考试成绩(满分100分,按1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满分100分,按60%计入)
3.学期总评成绩(100分)
学期总评成绩W(100分)=过程评价成绩(30分)+结果评价成绩(70分)。
85≤W≤100为优秀;75≤W≤85为良好;
60≤W<75为合格,0≤W<60为不合格;
不合格者,下学期第一周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