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语 文
一、编写要求
1.关于“背景”
“背景”即课程背景,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本册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进行梳理。“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指课程标准关于本册教材的相关内容标准,可从课标的学段(七至九学段)目标与教材具体内容去整合考虑,按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五个范畴进行梳理。“本册教材编排的内容”包括单元的组合方式、篇目、内容、分类、体例、理念、重点、特色等。“学生学习能力”指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突出年级特色,可按照学段目标的五大范畴逐项分析。
2.关于“目标”
指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主要是研究、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把课程标准中的学段(七-九学段)内容标准转化为学期课程标准。语文是按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范畴进行分类,分类后再分析发展学生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站在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中去思考每一学期的目标。要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利用教材内容把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分解后再去反思,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内容是否在教材中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或教材中有的内容而课标中却没有体现。
3.关于“内容与实施”
语文学期课程纲要的“内容与实施”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可从单元编排的特点去梳理内容。具体从单元目标、教材内容、课时、教学重点、内容目标、课程资源、单元评价要点等方面进行撰写。
“单元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本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去制定,打通本册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联。
“教材内容”依据本册教材编排的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确定。
“课时”依据课程方案、教学实际、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安排。
“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重点”、课文及学生实际水平制定。
“内容目标”主要是进一步挖掘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审视文本特质,梳理核心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本课文中具体的内容目标。文本特质的确定原则:从语言、文学、文章、文化、文体等要素思考,为语文核心价值内容,针对文本,非教不可的内容。
“课程资源”为延伸、拓展的阅读、音像、影视等素材,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理解文本、形成能力的各种资源材料。
“单元评价要点”为本单元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语文要素、人文点、语用内容、阅读与写作能力点等内容,便于学生明确本单元应掌握的内容,清晰本单元检测的具体目标。可作为单元复习的内容使用。
4.关于“评价”
“评价”即课程评价,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课程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评价首先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以便于教师做出后续的教学决策,其次是复习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再次是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多样的问题,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综合形成对学生的学期评价。学业评价涉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等),如何命题、编制试卷都要依据学期目标。
二、注意事项
1.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就是想通了一学期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2.要明确学期课程纲要的阅读对象:一是给学生看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如何达标、如何评价等;二是给教师本人及同年级组老师看的,是要同年级任课老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安排、教学中的注意点、怎么评价学生等;三是给学校管理部门看的,是告之学校管理部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需要得到的帮助等。
3.学期课程纲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制定完成。年级组的老师合作撰写,每位教师都要亲历撰写的过程。学期结束时,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便改进下一学期教学。
三、样例
八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春季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下学期
课 时:90课时
设 计 者:单波
背景(教材分析与解读)
本学期教材有“民风民俗”“科技之光”“怡情养性”“思想光芒”“江山多娇”“情趣理趣”六个主题,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小说、散文、说明文、古诗文、演讲、游记等文体,第四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以演讲为学习任务,突出学习的综合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和读书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与七年级相比,本册教材比较注重文体特征,以实用性文体(演讲词、说明文等)的教学为主,兼顾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古诗文以内容主题归集,兼顾文体(游记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八年级下册,对学生自读的要求有所提高。现代文的三个单元都有两篇自读文章,其中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习。课后练习的探究色彩有所增强。
本册教材“文体学习”成为阅读和写作的主线。阅读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各类文体阅读为核心,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写作侧重文体写作训练,安排了“说明的顺序”“学写读后感”“撰写演讲稿”“学写游记”“学写故事”5项训练;另外安排了1次改编式训练——“学习仿写”。
本册教材安排了3次综合性学习、2次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有侧重,“倡导低碳生活”从综合实践方面,“古诗苑漫步”从语文生活方面,“以和为贵”从传统文化方面,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口语交际包括“应对”和“即席讲话”的训练。另外,名著导读安排了“《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2次训练,引导学生多读书、怎样阅读。
目标(课标与学段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册教材“读读写写”中出现的字词并正确、规范地书写;能结合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选用朗读、默读、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做到流畅自然,并能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传达出语言背后的情味。
3.在通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针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不易理解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有效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研读文本,能辨析和鉴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常用修辞手法,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所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民俗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能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活动探究单元”通过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5.能在读懂古诗文大意的基础上,积累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欣赏精彩的语句,感受其智慧,体味语言之美。至少背诵优秀古诗文18篇(首)。
6.能在45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具备会写说明的顺序等一般写作能力,学会写读后感、演讲稿、游记、故事等各类文体,学会仿写等改编式写作。
7.能在口语交际中,通过训练,具备善于应对、即席讲话的口语表达能力。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专题侧重训练学生活动策划与组织、活动文稿撰写、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能力。“古诗苑漫步”专题侧重训练学生资料搜集与整理、诗歌赏析、诗词朗诵吟唱等能力。“以和为贵”专题侧重训练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搜集、策划与组织活动、聆听与表达意见等能力。
8.能阅读完成2部主推荐名著,自主阅读名著等课外总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
内容和实施
八年级下册(以第一单元为例)
单元 | 单元 目标 | 教材 内容 | 课时 | 教学重点 | 内容目标(文本特质) | 课程资源 | 单元评价要点 |
第 一 单 元 |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 1 社戏 | 3-4 |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 1.极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2.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节奏与叙事的波澜 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鲜活的动词运用 5.平实而有情味的语言 | 《社戏》原文 《呐喊》 传统戏曲—社戏 | 1.积累字词: 撮、偏僻、行辈、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踊跃、糜子、脑畔、眼眶、瞳仁、恬静、亢奋、晦暗、羁绊、闭塞、冗杂、震撼、磅礴、辐射、渺远、争讼、斡旋、静穆、怅惘、熙熙然、暖融融 2.理解成语: 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人情世故 3.作家作品: 鲁迅,《社戏》选自《呐喊》 贺敬之,《回延安》 刘成章《安塞腰鼓》,吴伯箫《灯笼》 4.掌握比兴、夸张、拟人、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 5.句式、语法: (1)多变的句式(《安塞腰鼓》) (2)合理的语序。 多项定语,合理的语序大致是“所属+数量+形容或描写”。 7.阅读能力培养: (1)小说、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社戏》以记叙为主,兼有人物和场景描写,以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平实而有情味)。 《回延安》以直接抒情为主(直白、热烈),还有间接抒情。《安塞腰鼓》抒情为主,还有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生动描写(有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另有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灯笼》运用了描写、叙述、和议论。 (3)“以小见大”的写法(《灯笼》)。 (4)巧妙的叙事(《社戏》中的叙事波澜、《灯笼》中的叙事线索)。 (5)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尊重深厚的民间文化(《社戏》中的社戏、《回延安》中信天游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安塞腰鼓》中安塞腰鼓的民俗文化、《灯笼》中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8.写作:句子仿写。 |
2 回延安 | 2 | 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 1.直白、热烈的抒情特点 2.诗歌的间接抒情 3.比兴、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 4.信天游形式的借用 | 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 |||
3 安塞腰鼓※ | 2 | 1.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所代表的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4.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 | 1.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 2.多变的句式 3.安塞腰鼓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4.排比、叠句的修辞手法运用 | 霍竹山《安塞听鼓声》 安塞腰鼓的起源于发展 | |||
4 灯笼※ | 2 |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 1.“灯笼”中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 2.“以小见大”的写法 3.巧妙的叙事线索 | 吴伯箫《南泥湾》《我没见过长城》等 | |||
写作:学习仿写 | 2 | 1.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3.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 1.把握范文的写作特色 2.仿写与创造 | 《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描写 | |||
口语交际:应对 | 1 | 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 主持词 | |||
复习 | 1 | 参见单元评价要点 | |||||
第二单元 …… | …… | …… | …… | …… | |||
评价
(一)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30分)
(1)课堂学习状态(10分)。根据课堂听、说、读、写互动合作等表现是否积极、效果是否良好分为四个等级,A等级8-10分,B等级5-7分,C等级3-4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2)作业完成情况(10分)。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表现性作业是否质量高、有创意)、有无抄袭现象分四个等级,等级及赋分同(1)。评价主体为小组长、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3)单元检测及期中测试(10分)。评价主体为教师,折算方案由师生共同商定。
2.期末考试(70分)
计分方法为原始得分÷120×100×70%,换算之后的的分计入本学科学期量化分。
3.学期语文学业总评(100分)
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二)评价结果处理
总评成绩95分及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5-74分为达标,55-64为准达标,54分以下为未达标。未达标者在新学期开学补考。
根据学生学期语文学业总评结果,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及改进建议,学生作品、评价结果、教师建议等放入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评价,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学业成长情况。
(三)课堂评价量表样例
Ⅰ 课堂评价的评价量表
目标 | 评价方式 | 目标适配度 | 评价标准 | 达标程度 |
目标1 |
|
|
|
|
目标3 |
|
|
|
|
…… |
|
|
|
|
Ⅱ 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组别 | 组员 | 自主学习 | 小组讨论 | 组间交流 | ||||||||||||||
|
| 学习状态 | 学习方式 | 参与人次 | 是否完成分工 | 有无充分交流 | 有无 完善 | 参与人次 | 听取 方式 | 有无 争论 | ||||||||
|
| 积极 | 消极 | 圈点勾画 | 旁批 | 其它 |
| 是 | 否 | 是 | 否 | 有 | 无 |
| 只听 | 笔记 | 有 | 无 |
Ⅲ 班级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目标 | 评价方式 | 组别 | 达标情况 | |||||
质疑情况 | 发言情况 | 课堂 | 作业 | |||||
质疑次数 | 问题质量 | 发言次数 | 发言质量 | 检测 |
| |||
目标一 | 第一组 |
|
|
|
|
|
|
|
第二组 |
|
|
|
|
|
|
| |
第三组 |
|
|
|
|
|
|
| |
…… |
|
|
|
|
|
|
|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