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滕州尚贤中学

>学校首页>教学动态>教学动态>内容详情

枣庄市课程纲要编写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20-09-11 10:02 发布单位: 滕州尚贤中学 浏览量: 16764 【公开】

 

目   录

 

中小学课程纲要编制意见……………………………………………………………1

课程纲要撰写评议要点………………………………………………………………3

初中语文………………………………………………………………………………5

初中数学………………………………………………………………………………11

初中英语………………………………………………………………………………17

初中物理………………………………………………………………………………22

初中化学………………………………………………………………………………29

初中道德与法治………………………………………………………………………33

初中历史………………………………………………………………………………45

初中地理………………………………………………………………………………58

初中生物………………………………………………………………………………64

初中音乐………………………………………………………………………………71

义务教育段美术………………………………………………………………………80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87


中小学课程纲要编制意见

 

一、明确学科课程纲要的内涵和意义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二、把握学科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课程纲要不同于教学进度表,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

(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二)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

课程评价: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三)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三、落实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有关要求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学科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成为学科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教学应依据课程纲要来设计,使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教师应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对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四、加强对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指导与评价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专业性强,并且需要学科教师合作完成。因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支持与服务功能,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指导和帮助教师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为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编写课程纲要的重要意义,成立由校长、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的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指导小组,组织和带领教师学习研究、实践探索,通过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等形式,逐步掌握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为单位,制定具体的编制意见,统一编写格式,指导教师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要把教师能否编制和使用具有可行性的课程纲要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提高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能力。


课程纲要撰写评议要点

 

维度

子维度

评议要点

结构维度

1.一般信息

提供的一般信息是完整的,至少包括:题目(如语文一年级(上)课程纲要);设计者(人名、单位);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材来源;适用年级;课时或学分。

2.正文内容

包括:背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所需要条件(如有必要的话);具体呈现时,也可以将内容与实施合并在一起陈述。

3.整体印象

通过整合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和学情,完整、清楚地说明了一个学期或模块基于课程标准的专业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不能写成具体的教学参考。

内容维度

4.背景

说明该课程与前后内容的关系;相关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5.目标

源于课程标准与学生研究;描述通过一定的课时学习后之关键结果的表现;告诉别人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如何指向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一般4~6条,每条至多3句;按目标叙写规范,每条按核心素养或三维陈述;相类似的陈述方式如: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

6.内容

开学初与学生分享此纲要;教材处理依据目标、学情、条件;依据目标合理安排课时,有利于提高新授课学习的有效性;课时数据包括复习、考试时间。

7.实施

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与目标匹配;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景;学习方式多样;以资源、活动、事件来陈述,体现学科化、本学期或模块化。

8.评价

评价框架(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的设计与结果解释与目标匹配;成绩结构及来源(过程与结果)清楚;过程评价体现对纸笔测试无法涉及的学科目标的关注;告知不及格的理由,以及相关补修补考政策。

9.一致性

关键目标在内容、实施和评价部分的落实情况;内容处理与实施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评价框架与目标的一致性。

10.所需条件

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须说清楚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必需的且是可得到的。


初 中 语 文

 

一、编写要求

1.关于“背景”

 “背景”即课程背景,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本册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进行梳理。“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指课程标准关于本册教材的相关内容标准,可从课标的学段(七至九学段)目标与教材具体内容去整合考虑,按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五个范畴进行梳理。“本册教材编排的内容”包括单元的组合方式、篇目、内容、分类、体例、理念、重点、特色等。“学生学习能力”指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突出年级特色,可按照学段目标的五大范畴逐项分析。

2.关于“目标”

指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主要是研究、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把课程标准中的学段(七-九学段)内容标准转化为学期课程标准。语文是按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范畴进行分类,分类后再分析发展学生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站在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中去思考每一学期的目标。要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利用教材内容把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分解后再去反思,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内容是否在教材中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或教材中有的内容而课标中却没有体现。

3.关于“内容与实施”

语文学期课程纲要的“内容与实施”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可从单元编排的特点去梳理内容。具体从单元目标、教材内容、课时、教学重点、内容目标、课程资源、单元评价要点等方面进行撰写。

“单元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本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去制定,打通本册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联。

“教材内容”依据本册教材编排的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确定。

“课时”依据课程方案、教学实际、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安排。

“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重点”、课文及学生实际水平制定。

“内容目标”主要是进一步挖掘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审视文本特质,梳理核心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本课文中具体的内容目标。文本特质的确定原则:从语言、文学、文章、文化、文体等要素思考,为语文核心价值内容,针对文本,非教不可的内容。

“课程资源”为延伸、拓展的阅读、音像、影视等素材,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理解文本、形成能力的各种资源材料。

“单元评价要点”为本单元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语文要素、人文点、语用内容、阅读与写作能力点等内容,便于学生明确本单元应掌握的内容,清晰本单元检测的具体目标。可作为单元复习的内容使用。

4.关于“评价”

评价即课程评价,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课程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评价首先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以便于教师做出后续的教学决策,其次是复习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再次是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多样的问题,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综合形成对学生的学期评价。学业评价涉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等),如何命题、编制试卷都要依据学期目标。

二、注意事项

1.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就是想通了一学期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2.要明确学期课程纲要的阅读对象:一是给学生看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如何达标、如何评价等;二是给教师本人及同年级组老师看的,是要同年级任课老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安排、教学中的注意点、怎么评价学生等;三是给学校管理部门看的,是告之学校管理部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需要得到的帮助等。

3.学期课程纲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制定完成。年级组的老师合作撰写,每位教师都要亲历撰写的过程。学期结束时,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便改进下一学期教学。

三、样例

八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春季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下学期

  课    时:90课时

  设 计 者:单波

  背景(教材分析与解读)

本学期教材有“民风民俗”“科技之光”“怡情养性”“思想光芒”“江山多娇”“情趣理趣”六个主题,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小说、散文、说明文、古诗文、演讲、游记等文体,第四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以演讲为学习任务,突出学习的综合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和读书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与七年级相比,本册教材比较注重文体特征,以实用性文体(演讲词、说明文等)的教学为主,兼顾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古诗文以内容主题归集,兼顾文体(游记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八年级下册,对学生自读的要求有所提高。现代文的三个单元都有两篇自读文章,其中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习。课后练习的探究色彩有所增强。

本册教材“文体学习”成为阅读和写作的主线。阅读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各类文体阅读为核心,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写作侧重文体写作训练,安排了“说明的顺序”“学写读后感”“撰写演讲稿”“学写游记”“学写故事”5项训练;另外安排了1次改编式训练——“学习仿写”。

本册教材安排了3次综合性学习、2次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有侧重,“倡导低碳生活”从综合实践方面,“古诗苑漫步”从语文生活方面,“以和为贵”从传统文化方面,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口语交际包括“应对”和“即席讲话”的训练。另外,名著导读安排了“《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2次训练,引导学生多读书、怎样阅读。

  目标(课标与学段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册教材“读读写写”中出现的字词并正确、规范地书写;能结合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选用朗读、默读、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做到流畅自然,并能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传达出语言背后的情味。

3.在通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针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不易理解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有效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研读文本,能辨析和鉴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常用修辞手法,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所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民俗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能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活动探究单元”通过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5.能在读懂古诗文大意的基础上,积累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欣赏精彩的语句,感受其智慧,体味语言之美。至少背诵优秀古诗文18篇(首)。

6.能在45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具备会写说明的顺序等一般写作能力,学会写读后感、演讲稿、游记、故事等各类文体,学会仿写等改编式写作。

7.能在口语交际中,通过训练,具备善于应对、即席讲话的口语表达能力。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专题侧重训练学生活动策划与组织、活动文稿撰写、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能力。“古诗苑漫步”专题侧重训练学生资料搜集与整理、诗歌赏析、诗词朗诵吟唱等能力。“以和为贵”专题侧重训练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搜集、策划与组织活动、聆听与表达意见等能力。

8.能阅读完成2部主推荐名著,自主阅读名著等课外总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

内容和实施

八年级下册(以第一单元为例)

单元

单元

目标

教材

内容

课时

教学重点

内容目标(文本特质)

课程资源

单元评价要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1 社戏

3-4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1.极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2.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节奏与叙事的波澜

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鲜活的动词运用

5.平实而有情味的语言

《社戏》原文

《呐喊》

传统戏曲—社戏

1.积累字词:

撮、偏僻、行辈、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踊跃、糜子、脑畔、眼眶、瞳仁、恬静、亢奋、晦暗、羁绊、闭塞、冗杂、震撼、磅礴、辐射、渺远、争讼、斡旋、静穆、怅惘、熙熙然、暖融融

2.理解成语:

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人情世故

3.作家作品:

鲁迅,《社戏》选自《呐喊》

贺敬之,《回延安》

刘成章《安塞腰鼓》,吴伯箫《灯笼》

4.掌握比兴、夸张、拟人、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

5.句式、语法:

(1)多变的句式(《安塞腰鼓》)

(2)合理的语序。

多项定语,合理的语序大致是“所属+数量+形容或描写”。

7.阅读能力培养:

(1)小说、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社戏》以记叙为主,兼有人物和场景描写,以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平实而有情味)。 《回延安》以直接抒情为主(直白、热烈),还有间接抒情。《安塞腰鼓》抒情为主,还有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生动描写(有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另有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灯笼》运用了描写、叙述、和议论。

(3)以小见大的写法(《灯笼》)。

(4)巧妙的叙事(《社戏》中的叙事波澜、《灯笼》中的叙事线索)。

(5)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尊重深厚的民间文化(《社戏》中的社戏、《回延安》中信天游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安塞腰鼓》中安塞腰鼓的民俗文化、《灯笼》中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8.写作:句子仿写。

2 回延安

2

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1.直白、热烈的抒情特点

2.诗歌的间接抒情

3.比兴、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

4.信天游形式的借用

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3 安塞腰鼓※

2

1.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所代表的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4.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

1.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

2.多变的句式

3.安塞腰鼓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4.排比、叠句的修辞手法运用

霍竹山《安塞听鼓声》

安塞腰鼓的起源于发展

4 灯笼※

2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1.“灯笼”中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

2.“以小见大的写法

3.巧妙的叙事线索

吴伯箫《南泥湾》《我没见过长城》等

写作:学习仿写

2

1.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3.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把握范文的写作特色

2.仿写与创造

《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描写

口语交际:应对

1

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主持词

复习

1

参见单元评价要点

第二单元

……

……

……

……

……









 

评价

(一)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30分)

(1)课堂学习状态(10分)。根据课堂听、说、读、写互动合作等表现是否积极、效果是否良好分为四个等级,A等级8-10分,B等级5-7分,C等级3-4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2)作业完成情况(10分)。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表现性作业是否质量高、有创意)、有无抄袭现象分四个等级,等级及赋分同(1)。评价主体为小组长、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3)单元检测及期中测试(10分)。评价主体为教师,折算方案由师生共同商定。

2.期末考试(70分)

计分方法为原始得分÷120×100×70%,换算之后的的分计入本学科学期量化分。

3.学期语文学业总评(100分)

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二)评价结果处理

总评成绩95分及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5-74分为达标,55-64为准达标,54分以下为未达标。未达标者在新学期开学补考。

根据学生学期语文学业总评结果,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及改进建议,学生作品、评价结果、教师建议等放入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评价,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学业成长情况。

(三)课堂评价量表样例

Ⅰ 课堂评价的评价量表

目标

评价方式

目标适配度

评价标准

达标程度

目标1

 

 

 

 

目标3

 

 

 

 

……

 

 

 

 

 

Ⅱ 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组别

组员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组间交流

 

 

学习状态

学习方式

参与人次

是否完成分工

有无充分交流

有无

完善

参与人次

听取

方式

有无

争论

 

 

积极

消极

圈点勾画

旁批

其它

 

 

只听

笔记




















 

 

Ⅲ 班级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目标

评价方式

组别

达标情况

质疑情况

发言情况

课堂

作业

质疑次数

问题质量

发言次数

发言质量

检测

 

目标一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

 

 

 

 

 

 

 











初 中 数 学

 

一、意义及要求

(一)课程纲要编写的意义

1.基于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的需要,编制课程纲需要对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

2.有效教学的需要,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数学教师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从而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2)有利于数学教师审视满足本学期数学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学期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本学期教学实施的预期,必须充分地包纳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与学的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这些条件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必须在《学期课程纲要》中加以明确。

(3)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所学数学内容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之中。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助于成功地避免课程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二)课程纲要编写的要求

1.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本学期的数学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结合课标要求学到什么程度。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本学期四大领域学习策略及学习过程的问题。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2.把握三个前提: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知识体系、本学期数学学习目标。

3.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二、具体编写要求

(一)组成《课程纲要》的要素

1.一般项目: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材来源、适用年级、课时、设计教师及单位。

2.课程元素: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条件。

(二)课程元素的编写具体要求

1.课程背景: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经验、认知发展、已积累的方法策略等问题;结合本学期的数学内容,分析本学期知识在整个初中阶段知识所占的地位作用及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具体要求:精准分析教材,判断该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地位;详细分析学情,判断学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分解本学期的相关内容,制定本学期的课程目标;结合对学生的研究及对教材和其他资源的分析,一般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叙写。

具体要求:4-6点,针对本学期纲领性目标,每点若干句;兼顾数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学习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如通过什么活动能知道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避免出现“培养、让、使、引导”等以教师为主体的词语。

3.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本学期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依据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时包括复习、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新授课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要求:基于目标处理教材,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

4.课程实施:指为了达成本学期的目标,学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教师如何引导帮助,一般要围绕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和薄弱方面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几个方面来设计。要按照四大模块与本学期的数学课程内容完全匹配。

具体要求:方法与目标匹配;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支持。

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检测和促进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整体评价框架。要选择多元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贯穿整个学期,突出学科、年级的特点,明确评什么,怎么评以及评的标准。

具体要求:设计基于目标的作业,多元的过程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相关政策要清晰且可行。

三、注意事项

1.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材,准确把握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课程元素。

2.要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学期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3.数学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一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学期课程纲要》。

4.《学期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该成为本学期数学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数学教学都应该依据《学期课程纲要》来设计,使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学期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数学教师应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的《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方式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6.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编写《课程纲要》的重要意义,成立由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长组成的指导小组,做好学习研究、时间探索、交流评价等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提高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能力。

四、样例

七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数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数学(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时:90课时

设计者:

【课程背景】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数、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运动、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概括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了简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活动经验。本学期要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其加减、基本平面图形、一元一次方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综合与实践七个单元的内容,经历“使用各种数学语言、符号表达、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由于初中七、八、九三个年级有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是一致的,只是难度呈螺旋式上升,所以七年级的学习将为八、九年级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1.通过有理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数与代数方面知识的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式及方程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建立数感,培养符号意识。

2.通过直观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线段和角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经历现实生活中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等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知识,体会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选择相应统计图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观念。

4.通过参与探索神奇的幻方等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梳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学习内容

课时

开学第一课

◎分享《课程纲要》

1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2.展开与折叠

2

3.截一个几何体

2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2

回顾与思考

1

 

 

 

 

第二章

有理数及运算

1.有理数

1

2.数轴

2

3.绝对值

2

4.有理数的加法

2

5.有理数的减法

1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

7.有理数的乘法

2

8.有理数的除法

1

9.有理数的乘方

2

10.科学记数法

1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3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1

回顾与思考

1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字母表示数

1

2.代数式

2

3.整式

1

4.整式的加减

3

5.探索与表达规律

2

回顾与思考

1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1.线段、射线、直线

2

2.比较线段的长短

1

3.角

1

4.角的比较

2

5.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

1

回顾与思考

1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

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3

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1

4.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2

  5.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1

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2

回顾与思考

1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数据的收集

1

2.普查与抽样调查

1

3.数据的表示

3

4.统计图的选择

2

回顾与思考

1

综合与实践

1.探寻神奇的幻方

2

  2.关注人口老龄化

2

3.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2

回顾与思考

1

总复习

单元复习

8

◎动手操作 、解决问题测试

本学期学习的相关内容

2

◎回顾整理(总复习)

整册知识点归纳、梳理(全册知识树)

5

期末考试

1




【课程实施】

1.数与代数

本模块是本册书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学习可从三个方面突破:①经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和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的产生过程;②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③在运用有理数和方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建模”思想。

具体实施策略:依据小学学习的数的基础,借助大量生活、生产实例引入有理数,从算术到有理数,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本册书的知识梯度出发,大致线索可采用:认识负数——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建立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探索有理数运算的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借助现实情景从探究中了解代数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会进行式的运算——借助生活背景体会数学模型思想——理解方程产生的意义——学会解方程——应用有理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有理数、整式、方程的相关概念,让学生经历有理数运算法则、整式加减运算法则及解方程的探索过程。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使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2.图形与几何

本模块主要突破两方面内容: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基本平面图形。

具体实施策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从现实生活情景和实物出发,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学习。大致线索可采用:直观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或具体模具——抽象出几何图形——理解简单立体图形的特点——平面几何图形中线段和角的认识、理解及大小比较。由于本板块知识比较抽象,在学习中要借助自制教具和课件,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主动参与,多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理解图形特征,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统计与概率

本模块以生活实例为载体,按照统计的要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展开学习。大致线索可采用:生活中的事件——选取适当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得到结论。

具体实施策略:统计活动,包含不同的环节。活动中要努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选取具体的活动载体;保证充分的活动时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参与整个过程;完成统计活动。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用适当的方式调查本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4.综合与实践

本模块可通过“设计幻方”比赛、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制作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三个实践活动进行。幻方可采用自学、多次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在一次次比赛中发现幻方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查活动可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合理分组、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盒子制作:“用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制作一个体积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课前完成,课上展示作品并表述操作过程。

具体实施策略:以上三个活动,整个实践过程应有足够时间,要求个人或小组独立完成。

【课程评价】

1.过程评价(30分)

过程评价成绩=课堂表现(10分)+作业表现(10分)+综合实践作业表现(10分)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者

课堂表现

认真听讲、参与探究、小组互动、讨论合作、阐述自己观点。

学习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高的得10分;不够积极主动但能参与的得5-9分;不积极参与的得0-4分

教师

课堂作业表现

认真程度、正确率、及时纠错情况、作业反思情况。

四个方面都能很好做到的得10分;四个方面有一到两方面做得不好的得5-9分;四个方面有三到四方面做得不好的得0-4分

教师、小组长

综合实践作业表现

用适当方式调查本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态度认真,作业完成很好的得10分;态度认真、作业完成一般的得7-9分;态度、作业都一般的得4-6分;态度、作业都不好的或不交作业的得0-3分。

自评后,小组长复评,教师终评

  2.结果评价(70分)

  结果评价=期中考试成绩(满分100分,按1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满分100分,按60%计入)

  3.学期总评成绩(100分)

  学期总评成绩W(100分)=过程评价成绩(30分)+结果评价成绩(70分)。

85≤W≤100为优秀;75≤W≤85为良好;

60≤W<75为合格,0≤W<60为不合格;

  不合格者,下学期第一周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初 中 英 语

 

一、编写意义

初中英语“学期课程纲要”是初中英语学科教师依据《初中英语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现行教参、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初中英语课程各种元素的教学方案。编制“学期(单元)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编制和使用“学期(单元)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英语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提前准备并满足英语课程实施的需要,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并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前明确所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并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学校开展管理和评价。

二、编写要求

1.题目(如初中英语八年级(上)课程纲要);设计者(人名、单位);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材来源;适用年级;课时

2.背景 说明初中英语该课程与前后内容的关系;相关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3.目标  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参、教材和学生研究;描述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如何指向英语学科关键能力;不多于6条,每条不多于3句;表述如下: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概括什么。

4.内容 单元题目、单元的每部分内容、每部分要做的事情;主题、结构、目标语言、词汇和复习(根据初中英语课标确定结构、新学词汇和复习词汇)等参考每册书的目录,需要列出;依据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时数包括复习、考试时间。

5.实施 实施所选择的英语的教与学的方法、英语课程资源与目标匹配。

6.评价(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的设计与目标匹配;成绩结构及来源(过程与结果)清楚;告知不及格的理由,以及相关补修补考政策

三、注意事项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分析学情,以学生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英语备课组长要在新学期开学前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一份任教年级的学期课程纲要,一位骨干教师编写一份任教年级一个单元的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交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们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备课组长根据“两个”课程纲要安排老师集体备课,分工编写其他单元的课程纲要。定时间,定单元,定课时,每一课时的教学应根据课程纲要来设计。主题、结构、目标语言、词汇和复习(根据课标确定结构、新学词汇和复习词汇)等参考每册书的目录,不再此学期课程纲要单列,开学第一节课与学生分享此纲要。

四、样例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英语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使用年级:初中八年级

课时: 90学时

背景(教材分析与解读)

本册共十个单元,以谈论假期、人物特征等十个话题为依托,涵盖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语言知识,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十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丰富口语表达内容,乐于进行口语交际。教材为学生设计了许多具有交际意义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下学期第十一、十二单元学习如何运用一般过去时谈论过去的事情,本学期第一单元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运用一般过去时谈论假期生活,起到对过去时态复习巩固的作用。本学期在第六、七单元将学习一般将来时,综合七年级所学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八年级上学期主要要求学生建构英语表达中对动作描述“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时态奠定基础。

目标(课标与学段目标)

1.通过课堂听力练习,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描述过去事件、未来计划等十个话题的对话,获取与听力内容有关的五个W、一个H信息,逐步提高对关键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2.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运用本学期所学的交际用语和语言结构,能就假期、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等话题进行至少五个话轮的交谈,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3.借助注释和教师讲解,阅读娱乐、烹饪、假期等与生活话题相关的文本,能概括文本大意,并获取有关文本的事实性信息,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能独立运用本学期所学的词汇、句型和时态等语言知识编写70字左右的小短文,逐步提高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5.在日常交际和阅读中,能恰当使用表达“邀请或拒绝”等日常用语,描述中外有关娱乐、饮食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提高英语交流的得体性。

内容

单元题目

课程内容

功能

主题、结构、目标语言、新授词汇和复习词汇等参考每册书的目录内容,不再单列。

课时

 

分享课程纲要

 

 

1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s A&B

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假期生活

 

6

描述过去事件的日记

 

使用一般过去时写日记,描写过去事件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s A&B

某项活动或行为的频率表达

 

6

关于学生业余活动的调查报告,百分比的表达方式

 

调查报告,描述某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活动频率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s A&B

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6

有关比较不同类型朋友的文章

 

形容词、副词比较级为核心描写熟悉的人物的异同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4

What,the best movie theatre?

Sections A&B

形容词、副词最高级的用法

 

 

有关真人秀的文章

 

形容词、副词最高级的运用,描写“最…..的地方”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s A&B

表达喜好、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和制定计划的用语

 

6

有关卡通文化的文章

 

电影评论的撰写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期中语言知识的梳理、测试和反馈纠错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Sections A&B

使用be going to 结构表达对未来的打算

 

6

有关新年计划的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

 

新年计划的制定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s A&B

一般将来时表达对未来预测的用法

 

 

预测未来的文章,段落大意概括

 

一般将来时的运用,对未来生活预测的书面描述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s A&B

事物的制作过程,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

 

 

有关事物制作过程的文章,美国感二节的介绍

 

自己所喜欢事物制作过程的书面描述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s A&B

礼貌地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的交际用语

 

6

有关邀请的文章,事实性信息的提取

邀请函的编写(礼貌地拒绝邀请并给出理由)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Unit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s A&B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描述事件可能的结果

 

有关忧虑和解决办法的文章及大意的概括

提出建议和可能的解决办法的书信

Self Check

梳理知识,反馈纠错

2

 

期末语言知识的梳理、测试和反馈纠错

 

 









实施

课程资源

学与教的方式

1.教材

2.课件

3.听力资源(人机对话)

4.教师自编单元配套练习

5.优教班班通中的学习资源

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听力(人机对话)资源进行听力练习,提高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仿照教材对话内容,以角色扮演、小组竞赛或故事接龙等形式就暑假生活、活动频率等单元话题进行口语练习。

阅读教材文本,根据文本信息回答问题,填写表格、概括大意。

运用教材重点单词、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写日记、调查报告、电影评论、邀请函等各一篇,成绩计入作业。

小组合作梳理总结本册语言知识要点,利用教师自编单元配套习题和班班通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检测、反馈和纠错。

评价

一、评价内容

1.过程评价成绩(30%)

⑴学生每次的作业情况10%,记录在作业评价本中。

⑵学生每周的课堂表现10%,记录在教室日志课堂表现评价栏内。

⑶期中测试成绩10%。

2.期末考试成绩70%。

二、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作业(10分)

课堂表现(10分)

书写工整,页面整洁美观

3分

正确无误

4分

按要求完成无遗漏

4分

参与课堂活动态度积极

5分

口语流利,表达正确得体

5分

书写较工整,页面较整洁

2分

少量错误并纠错

2分

晚交或有遗漏

2分

参与课堂活动态度较积极

3分

口语流利,表达正确得体

3分

书写欠工整,页面脏乱

1分

全错

0分

抄袭或不交

0分

参与课堂活动态度不积极

1分

口语表达不连贯

1分











三、学期总评成绩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30分)+期末考试成绩(70分),总评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需在寒假后参加补考。


初 中 物 理

 

一、编写意义

物理这一门课程,经过某一学期的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需要怎样的内容,如何来实施,怎样来评价?要为物理这门课程做这学期的预算,这就是“学期课程纲要”编制。编制物理学期课程纲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这学期物理课程标准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使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编写要求

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某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1.课程背景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等课程元素。

1.课程背景:主要从四个方面梳理①本学期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②本学期教材中的编排内容③本学期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④相关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2.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是本学期教材的目标。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同时还要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利用教材内容把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分解后再去反思,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内容是否在教材中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或教材中有的内容而课标中却没有体现。

3.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要根据课程目标、校情、学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增、删、换等,突出使用性。具体从课程内容、单元目标、课时、课时学习目标、素养目标,也可以增加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撰写。

4.课程实施:是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课程资源、实施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整理与复习、所需条件等。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

5.课程评价:是证明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整体评价框架。课程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要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指标,由学习过程和单元测试成绩两项构成。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外实验创新、实验技能测评、单元测试成绩等。

三、注意事项

教师在编写之前,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编写的学期课程纲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能体现校本化、个性化的特点。学期课程纲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制定完成。完成学期课程纲要,就是想通了一学期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年级组的老师合作撰写,每位教师都要亲历撰写的过程。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便改进下一学期教学。

编写要做到:

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把握三个前提:把握物理学科思想、把握物理知识体系、把握物理课程目标。

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四、样例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上学期

    时:52

设计者:

 

  景:

一、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以及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解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生活中的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初级知识,初步认识到了与物理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八年级上册内容主要包括声现象、光现象、机械运动、热现象、质量和密度。学科内容引入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经验,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的探究内容丰富,不确定因素有许多,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内容

教材

内容

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内容

物理

核心素养

机械

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物体的运动观

科学探究

声现象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理想化推理

物态

变化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科学探究能力

图像观念

光现象

  1.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等效替代方法

科学探究

透镜及其应用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字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科学探究推理

能力

质量和密度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责任

  标:

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八年级学生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特制定以下学期课程目标:

1.通过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的快慢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4.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面镜的会聚和凹面镜的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

5. 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通过实验,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固体和液体的测量,知道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简单关系。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内容要求,特制订以下的课程内容;

章节

课程内容

单元目标

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前言

整体把握教材  分享课程纲要

明确本学期主要学习内容及安排

1

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

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升学习

兴趣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知道参照物、机械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通过实验练习,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3.通过生活事例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用速度公式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实验会测出平均速度。

1

知道长度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规范的测量长度和时间,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注重测量、

估测

 

运动的描述

1

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注重概念的形成

 

运动的快慢

2

知道速度的表示及单位和物理意义,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

注重概念的形成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2

能够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会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注重探究

过程

单元复习课

1

梳理长度的测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计算及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的提升,初步构建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通过观察生活事例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的传播的条件;
2.通过事例与实验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3.通过生活事例了解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4.通过生活事例了解噪声的来源与控制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会说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注重产生的原因

 

声音的特性

1

能够说出声音的特性,知道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能够区分音调和响度。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注重概念

第三节 

声的利用

1

通过学习会举例说出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注重应用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知道噪声的危害,能够说出防止噪声的三条途经。

注重影响因素

单元复习课

1

复习提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及声音的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1.通过观察生活事例、体验活动和实验,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根据生活经验及事例知道物质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能举出自然界生活中不同存在的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通过事例、实验经历物态变化的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会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注重测量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2

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图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注重概念的形成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2

了解汽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能区分沸腾和蒸发,能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重概念的形成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

知道升华和凝华,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要有关系环境和节约用水意识。

注重概念的形成

单元复习课

1

梳理物态变换的六个过程,加强对它们的理解认识,能够利用相关知识解决物理实际问题。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期阶段性复习检测

3

梳理机械运动、声现象、热现象的相关知识点,提升对平均速度、音调和响度、物态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初步体会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通过事例与实验,知道光源,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出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事例与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3.通过事例与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特点;
4.过事例与实验,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1

通过实验,会探究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注重形成条件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

探究并能得出光的反射的规律。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重因果关系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2

通过实验,会探究出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通过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

光的折射

2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知道光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注重因果关系

第五节

光的色散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能说出色光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构成丰富的色彩,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单元复习课

1

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光的折射规律。

4.光现象知识的实际应用。5.运用光路图解决问题。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1.通过观察体验活动与实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通过事例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的应用;
4.通过事例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和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了解矫正的方法;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应用。

1

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实验,会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2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常见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线的主要特征。

注重应用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1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注重应用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尝试应用已学的透镜成像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

注重应用

单元复习课

1

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1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  质量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质量的概念及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与特性,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属性、单位、物理意义,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注重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  密度

2

知道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知道密度的概念、单位、物理意义,并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注重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固体体积,会用量筒和天平测量物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

注重实验探究过程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2

知道密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注重知识的应用

单元复习课

2

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对密度的认识和理解,能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及解释生产和生活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期末质量检测

4

1.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2.把握重点知识。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2.教材内的“SYS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世界”、“学到了什么”。

3.练习:教材中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学校制定的学案等练习。

4.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开发实用教具,以提高实验和探究性教学的效率,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验教具,创设实验。

5.其它资源:

网络:如学校一体机、初中物理微信公众号、学科网等网上资源。

自制:根据需要教研组制作的课件、微课、录像、实验模型等。

二、实施手段

1.学案:根据学期课程纲要编制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2.实验:完成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开发学生动手实验。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实验探究、互动点拨、启发讨论、分析总结、达标检测、交流反馈、拓展提高。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达标练习。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是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是通过校本作业、实验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来实现。

五、整理与复习

以核心概念、原理、物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方法。

六、所需条件

1.齐全的实验操作设备

2.必要的多媒体辅助设备

 

课程评价:

一、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指标,由学习过程和单元测试成绩两项构成。

1.学习过程。由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外实验创新三项构成。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构成要素:①预习情况(预习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前准备,课本);②课堂学习状态(笔记/参与/问答//讨论/合作/实验);③学习笔记(课堂/课后)。

学习态度的评定等级: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2)作业情况。作业的构成要素:①是否上交;②是否独立完成;③是否错题纠正;作业的评定等级: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3)课外实验创新。评定等级:①能积极参与课外实验探究任务为合格。②积极参与创新大赛(小制作小发明等)的为良好③能将课外探究发表到网络或在创新大赛中获奖者为优秀。

2.单元测试成绩。

单元测试成绩的形式:卷面测试,自主命题。

单元测试成绩的评定等级:①年级前50%者,优秀;②年级前51%—70%者,良好;③年级前71%—95%者,合格;④年级后5%且不及格者,需努力。

二、学生成绩认定及结果处理

1.学生成绩认定。学生期末物理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测试成绩×60﹪。

2.总评成绩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三、实验技能测评及结果处理

1.实验技能测评形式:平时实验技能水平(占40%)加上学校统一组织实验技能测试,可按市教育局学业水平实验测试规定的测试要求测试。

2.实验技能测评等级:①P等(通过);②E等(未通过),未通过者补考。

3.实验技能水平:学生的参与过程与态度情感作为评价首位,设置“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

 

 

 

 

 

 

 

 

 

 

 

 

初 中 化 学

 

一、编写要求

1.要深度研究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掌握课程结构和内容,领悟该课程的功能价值,建立课程观。立足课程目标,对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2.要挖掘吃透教材。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脚本,要领会编者意图,熟悉教材背景,吃透教材,用好用足教材中的“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挑战自我”等栏目。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和活动作适合的调整优化,对相关知识按内在逻辑性进行梳理和体系化。

3.要充分使用教学指导书。教学指导书对一册、一个单元、一节的学习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明确了学习目标,进行了教学规划,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有很强的指导性。学习好教学指导书,对所编课程纲要的实操性很有帮助。

4.要充分理解课程纲要各元素的意义和关系。要宏观把握好课标要求,再细化到每一节课,要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设计随堂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和任务完成情况。要制定好评价政策,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形成正确导向。

二、注意事项

1.学期课程纲要不同于开学前的学期教学进度表,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

2.编制课程纲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四元素必须完备,要在学期开始前完成,每位老师都要学习相关素材,加强集体研讨,遵循科学、实用原则,不断深化优化课程纲要是编制。

3.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三、样例

九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科目名称:化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课    时:63课时

开发教师:九年级化学备课组

设计日期:2020年8月10日

 

 

课程元素

(一)背景:

在进入化学课堂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有关化学的知识,对于化学已经不再陌生。但学生所知道的只是零碎的,表面化的化学常识,系统地认识化学是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任务。九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性强,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深的化学知识。所有这些,都为学好化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本学期共安排了七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在化学知识上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化学知识与社会情境相融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课程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且内容丰富生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有关的生活现象,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2.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理解、形成元素观、微粒观、守恒观、转化观和科学的化学价值观。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

3.通过实验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将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4.了解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能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5.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尊重和互惠的教育意义。

(三)内容与实施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

节次

课时

课标要求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评价任务

活动实施建议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2.1运动的水分子

 

 

 

 

 

 

 

2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状态变化这类物理变化的本质。

 

2.通过学习提纯水的常用方法,了解分离提纯物质的几种方法。

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能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能说出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能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3.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分析能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能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4.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历史的分析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能说出原子内部各粒子的数量关系;能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能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5.通过了解人类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元素的认识历程,能理解什么是元素。能学会用元素符号表示常见的元素,能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能说出分子的特征;

2.能从微观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

3.能说出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法净化天然水;

4.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5.能分析水通电分解和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质;

6.能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

7.能书写表示水分解和水合成的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8.能理解氢气的可燃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9.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及规律;原子的特征;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10.能理解离子的形成;

11.能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1. 能说出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地壳中元素分布。

  2. 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3. 会初步使用元素周期表。

  1. 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在被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2.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3.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

2.2水分子的变化

 

 

 

1

通过对“水的电解”和“氢气燃烧”实验的微观分析,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

1.实验:水的电解,氢气燃烧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2.3原子的构成

 

 

 

2

  1. 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内部电子的特征和作用。

  2. 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1.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

2.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2.4元素

 

 

 

 

2

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1.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3.收集有关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到实验室去

1

物质的称量、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和仪器的洗涤。








(四)评价

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30分)

(1)课堂一般性学习状态(10分)。根据课堂互动合作等表现是否积极、效果是否良好分等级记录,最后折算成分数。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

(2)作业完成情况(5分)。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表现性作业是否质量高、有创意)、有无抄袭现象分等级记录,最后折算成分数。评价主体为小组长、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

(3)化学实验表现(5分)。根据实验中自主性、合作性、综合表现记录,最后折算成分数。

(4)单元检测及期中测试(10分)。评价主体为教师。

2.期末考试(70分)

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结果使用

总评成绩80分或相当于80分及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达标,50-59为准达标,50分以下为未达标,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档案,未达标者在新学期开学补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

 

一、编写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期课程纲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对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是对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是学科课程做的一个学期的预算。编制和使用好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提高课程领导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这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编写要求

一个完整的学期课程纲要包括五部分: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后四部分是四大课程元素。

(一)课程背景

课程背景是设计课程四大元素的依据。可从课程理念、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1.课程理念分析。简要分析学期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依据、本学期教材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

2.课程标准分析。依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要求,研究分解每学期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可以采用逆推的方法,依据教材内容把课程内容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再去反思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内容是否在教材中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明确学科课程整体内容标准在本学期的范围界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的内容以及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内容要求也是撰写课程纲要的主要依据。

3.教材内容分析。主要解决“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是什么”的问题,阐述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与前后学期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要通读七八九年级六个学期的教材,梳理教材的编排意图与知识体系。再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明确本学期教学内容。可分单元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予以界定,做到心中有书,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讲好中国故事,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教育价值及时代特点。

4.学习能力分析。按学科内容特点分析年级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经验、认知发展特点、心理特点、已积累的方法策略等。要明确学生在成长需要、价值认同、现实困惑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及存在的个体差异。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引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使四大课程元素保持整体性、一致性。

1.界定目标范围。对应学期教材的内容,厘清学科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本学期层面的目标要求,依据学科素养系统性地研究一个学期的课程目标,准确界定学期课程目标的范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分解内容标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述比较宽泛,没有与学期教学、单元教学、课时教学作“一一对应”,需要结合标准内容和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后才能确定本学期的课程目标。

3.整合三维目标。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聚焦本学期核心素养要素,整合表达三维目标要求。课程目标要全面、适当、清晰,分条阐述,不用分三维目标的方式呈现,但内容上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整合后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学习的路径、掌握的知识、习得的方法、收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目标要素可适当增减。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让品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的。

4.规范陈述方式。叙写课程目标时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一个目标的陈述主干句式通常包含一个动词或一个名词。找出表述学习结果的“关键动词”,理解“关键动词”的含义;找出内容标准中关于学习过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找准其中的“核心名词”。如通过……(路径),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确定后,为了实现目标就要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合适的课时安排。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习资源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

1.落实课程标准。依据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及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内容在本学期的体现和要求。

2.界定内容范围。在全面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教材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明确本学期内容标准的范围。由于内容标准没有具体指出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学习顺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界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3.内容科学实用。要根据课程目标、校情、学情,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惑点、困惑点。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设计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可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换、立、合,突出实用性,全面呈现一个学期所学习课时内容的安排。

4.多种形式呈现。课程内容的设计除了新授、练习、复习课外,还可以把制作思维导图、单元知识树、综合实践活动、试卷讲评融入其中,真正让课程纲要起到指导一个学期的作用。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合理安排课时,帮助学生达成学期的目标,即学会知识技能、学会方法策略、内化为学科素养。课程实施要与课程内容完全匹配。

1.准备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时事教育读本、配套练习册、教具学具、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等。

2.设计学习活动。贯彻“三贴近”原则,在生活中、活动中、互动中进行品德教育,体现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的学科理念;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校办学特色、教学活动、学生认知特点、教师特长等,设计具有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的统一,保证学习目标达成度。

3.合理安排课时。依据学期单元教学内容、学校校历、学生认知程度等,科学合理安排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以及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的教学课时。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而设计的评价任务,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以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习。

1.评价框架完整。课程评价是证明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整体评价框架,整个设计要贯穿整个学期,突出学科特点、年级特点,明确评什么,怎么评,评的标准等,与整个纲要的目标、内容、实施相匹配。

2.评价内容全面。找到每个单元、每个课时中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界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既要促进学生明确往哪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也能够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

3.评价形式多样。根据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具体到单元、课时,可以设计一般性了解,如口头提问、谈话、作业等,以及课堂达标测试、单元测试或考试、安排实践性活动等。就期中、期末检测而言,既要设置客观性试题,又要注重开发表现性评价。课堂评价任务形式多元灵活,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4.评价结果运用得当。课程评价要具有较强的检测、反馈和诊断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在每一节课合理运用反馈、评价机制,处理好课堂预测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收集学生是否学会的证据,把这些证据计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同时以适当方式的发给家长,作为教师、家长帮助辅导学生的依据,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意事项

1.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必须全面学习研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等方面的内容,明确各自的要求在学期教学中的落实情况;通读七至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系统全面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和呈现方式,准确把握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价值,明确各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认真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责任的承担者。编制课程目标时要避免出现“培养、让、使、引导”等以教师为主体的词语,将教师讲堂真正变为学生学堂,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更新编制设计理念。要以“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念为引领,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保持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4.体现教学特色。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既要凸显学校的教学特色,又要突出学科、年级、教师的个性特点,以实用为标准,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5.处理好几个关系。处理好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每学期的课程地位和价值,立体式构建课程纲要;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课程元素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学期课程纲与传统学期教学计划的关系,明确二者的不同,要立足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把三个年级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性地研究一个学期的目标,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到指导作用。

四、样例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

适用年级:八年级上册

总课时数:30课时

学校名称: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设计教师:胡西洋  高静  王庆敏  张贝贝

 

一、课程背景

1.课程理念分析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统领教育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本册教材立足学生社会生活,突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同时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选取学科核心内容,科学选材,设计活动,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程标准分析

本册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不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其中,第一单元依据“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理性参与公共社会生活”、 “有为他人、社会服务的精神”等相关课程标准,引领学生走进公共生活;第二单元依据“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等相关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第三单元依据“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等相关课程标准,引领学生维护公共利益;第四单元站在国家层面之上,引领学生践行公共精神。总之,本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

3.教材内容分析

从纵向知识体系分析,在七年级教材阐述家庭和学校空间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本领域,以社会生活、社会规则、责任奉献和家国情怀为主题,设计四个单元的内容。以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空间,逐步过渡到国家层面,与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教材相联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采取显隐结合、贯穿始终、分散渗透等多种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第四课集中阐述了“诚信”,第五课集中阐述了“法治”,第七课阐述了“友善”,第八课集中阐述了“爱国”,全册渗透了“和谐、自由”等内容,为八年级下册法治专册集中进行“法治”教育提供了知识支撑,同时为九年级上册四个单元分别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线贯穿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教育思路。

从横向知识体系分析,本册所设计的四个单元的内容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处于由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所以,在七年级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第一单元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题,设计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两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确自身应肩负的使命,努力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在第一单元“走进公共生活”的基础上,第二单元从社会规则的功能切入,旨在引导学生懂得社会规则对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理解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第三单元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认识勇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从而积极主动奉献社会。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的认识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培养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教材的展开奠定认识基础。

4.学习能力分析

本册教材面对的是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八年级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天然的优势,“其知识是生活的升华,其内容是学生身边的实践”,“与学生联系紧,时代性强”。因而如何用“教材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用社会现象来论证教本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以解惑、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社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经过以前的学习,对相关知识已经初步了解,已经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一学习原则。但知识综合起来,学生理解运用难度增大,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并学会分析归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

单元

单元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

第一

单元

1.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案列、链接相关材料,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通过运用以往经验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3.通过观察和阅读有关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图文资料并结合生活经历,正确认识互联网,培养对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不回避网络,能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三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1.4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三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第二

单元

1.通过观察和阅读教材选用的图片和案例,思考并小组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社会规则,明白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懂得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2.通过运用以往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案列、链接相关材料,学习和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和改进社会规则,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3.通过回忆相关生活,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通过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在以后生活中做到尊重每一个人。

4.通过阅读和观看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体会文明的价值,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表达和展现文明有礼。

5.通过阅读中华小故事和查阅社会新闻,小组内相互交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的具体要求,积极参加社会诚信建设,为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案例和阅读法律条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三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二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二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一3. 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一3. 3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第三

单元

1.通过回顾以往社会生活,探究与分享相关案列、链接相关材料,阅读教材,査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知道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责任的表现和意义;懂得责任承担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具有责任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要承担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通过相互交流经验,感受关爱的力量,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

3.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小组讨论,知道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

  三1.4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第四

单元

1.通过阅读中华好故事,运用以往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案例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爱国情感。

2.通过链接相关材料,阅读教材和査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感受国家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觉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3.通过收集祖国发展的图文资料,小组内交流分享生活中所见所问,感受国家的巨大进步,激发自豪感,积极关注国家发展,崇尚劳动,懂得发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新的辉煌,明确青少年要担负起历史责任。

三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三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三、课程内容

单元

单元立意

内容结构

重点

难点

第一单元

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同龄全册教材的地位。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立行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个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基于对时代和学生成长阶段的判断和认识,道德与法治课应该为初中学生建构认知社会的科学框架,为青少年努力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据此,教材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

我与社会

感受社会生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一框

网络改变世界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网络是把双刃剑

第二框

合理利用网络

传播网络正能量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第二单元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主要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等,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学生正处于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既明白社会规则的约束力,同时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立足上述情况,本单元设计了三课内容。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一框

维护秩序

社会生活有秩序

维护秩序靠规则

第二框

遵守规则

自由和规则不可分

维护和改进规则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一框

尊重他人

尊重从我做起

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第二框

以礼待人

做文明有礼的人

待人礼为先

第三框

诚实守信

诚信无价

践行诚信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第二框

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第三框

善用法律

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

第三单元

社会参与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培养目标。初中学生虽然具备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必要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育,以帮助其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教材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一框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责任你我他

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第二框

做负责任的人

我承担 

我无悔

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第一框

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第二框

服务社会

奉献社会我践行

奉献助我成长

第四单元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清楚的认识。本单元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等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教材的展开奠定认识基础。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一框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

认识国家利益

第二框

坚持国家利益

至上

捍卫国家利益

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一框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二框

维护国家安全

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第一框

关心国家发展

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

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框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实干创造未来

劳动成就今天







四、 课程实施

单元

课程内容

学习活动

课时安排

课程

资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教师应收集材料,努力呈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可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片段,展现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感受,唤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探究兴趣

本课既可以用归纳法,也可以用演绎法,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对社会化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是成长的必修课。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里可结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体会,进一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价值寓于社会的深刻道理,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引导要求。

 

 

 

2

 

 

 

一、书籍资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道德与法治助学 

、教师教学用书等。

 

 

 

 

 

 

二、工具材料:多媒体

 

 

 

 

 

 

 

 

 

 

三、网络资源: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网、教育资源网、学科网、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种文件格式的新闻资料。

来源:网络(新华网、人民网、微博等)

电视(中央电视台)

报刊(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

 

 

 

 

 

 

 

 

 

 

 

 

 

 

 

 

 

 

 

 

四、相关人物资料: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元勋”等。

 

 

 

 

 

 

五、地方资源:当地社会热点材料、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等。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进步。既要深入理解互联网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又要辩证认识和对待网络的利与弊。

    教师要搜集一些经典案例,让初中学生深入感受网络如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要选择现实中的真实案例来引领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网络守法和安全意识。关于辨析网络信息,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网络公共事件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对网络信息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要用一双慧眼来辨识。

 

 

 

2

单元检测

知识梳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复习并进行单元检测

2

检测反馈

讲评试卷 总结归纳错题

1

第二单元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本课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和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社会规则,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指导学生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学习维护和改进社会规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观察法与访谈法结合使用,观察学生在生活中遵规守纪的情况,选取教材中的重要问题,如社会规则的作用、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制约自己遵守规则的因素等,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探究与分享,帮助学生认识到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保障人们的自由。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与规则同行,创建美好生活。

 

 

2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践行道德规范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反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教师也可以创设高度结构化的情境,使得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不得不说真话,以其思想表现行为。情境演示法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能力,如合作意识。法治观念、是否真实反映自己等,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的内涵和社会价值,当学生对社会规则有普遍的认同感之后,再指导学生践行规则,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两大社会规则。认识到遵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再现以及法律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3

期中检测

知识梳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复习并进行期中检测

2

检测反馈

讲评试卷 总结归纳错题

1

第三单元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本课在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扮演着哪些角色,分别承担着何种责任”等问题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创设情境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能够为他人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通过课堂内外观察、主题活动参与、师生对话交流、同伴合作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自然、开放的情境中自由表达观点,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掌握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服务社会活动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读书卡片、人物短评、微现频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2

第四单元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首先,通过对“国”字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的内容。其次,通过探究与分享,理解国家利益包括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同时知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至上。

 

 

2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课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提交调査报告或小论文等,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知道什么是国家安全观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培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思考分辨、讲述、理解问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树立国家安全观意识。

 

 

2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本课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播放视频、小组合作等方法让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城取得的成就,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关注国家发展。

可采用交流分享主题小报形式,了解学生认知的提升;也可采用演讲比赛的形式,使学生爱国情怀得以升华以及责任感的増强;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诸如“中国人为何自信”的研究性学舌动,形成调査报告,既能够了解学生的信息捜集和加工能力,又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2

期末检测

复习

知识系统梳理及期末检测、反馈

4

五、课程评价

学期总评价成绩=形成性评价(45%)+结果性评价(55%)

(一)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45%)

形成性评价主要指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师评、互评或小组评的方法,进行的专项或阶段性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45%)

评价

项目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谁来评

课前学

(3%)

学习新内容前,根据老师布置,能提前进行预习。

A.按要求预习,通读课本,有自己的观点见解(5分)

B.用铅笔勾画重难点(4分)

家长

组长

课前

三分钟

(2%)

能够有条理清晰回答相关题目(3道),并保证正确率,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的题算错题。

A.答对3题(5分)

B.答对2题(3分)

C.答对1题(1分)

师评

组评

生评

课堂

表现

(20%)

倾听

发言

交流

合作

A.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能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5分)

B.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3分)

C.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基本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1分)

师评

组评

生评

作业

评价

(15%)

课堂作业:按时完成课堂达标作业,书写认真,合理清晰表达观点。

A.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合理清晰表达观点,并提出质疑,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观点看法。(5分)

B.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合理清晰表达观点。(3分)

C.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1分)

师评

组评

实践

活动

(5%)

积极参与社会、学校日常德育、共青团等相关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学以致用,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按照参与次数和参与质量,按照5分、3分、1分记入计分表。

师评





2.结果性评价(55%)

结果性评价(55%)

评价项目(评什么)

评价的方式(怎么评)

谁来评

各单元检测(10%)

纸笔测试

师评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20%)

纸笔测试

师评

第二次阶段性检测(25%)

纸笔测试

师评




(二)评价结果

学期成绩以等第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第。等第与分值的换算如下:优秀(≥85分),良好(70-85分),及格(60-70分),需努力(<60分)。需努力的学生需要查漏补缺后进行补考。


初 中 历 史

 

一、编写要求

(一)关于“背景”

“背景”即课程背景,主要从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本册教材单元内容解读、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等方面对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进行梳理。“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指课程标准关于本册教材的相关内容标准,可从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具体内容去整合梳理。“本册教材单元内容解读”是对本单元主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影响提纲挈领地阐述。“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是指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前后学期历史知识,并指出这些知识的联系。

(二)关于“目标”

“目标”指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在研读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本册教材内容基础上,确定本学期课程目标。在研读中反思,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是否与教材中的内容相匹配,一般有三种情况:相匹配;课程标准中做了要求而教材没做编排;教材呈现的内容而课程课准中却没有体现。相匹配的比较好确定课程目标,不相匹配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课程目标。如:课程标准中世界史“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教材中没有编排土耳其革命,我们可以补充了解,不做具体要求。再比如:教材编排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课程标准里没有要求,从国土观念、民族情怀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在课程目标中要有体现。

(三)关于“内容与实施”

初中历史学期课程纲要的“内容与实施”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可从单元编排的特点去梳理内容。具体从单元主题、单元目标、课题、课时、教学重点与学习目标、历史核心素养、课程资源(乡土史资源)、单元评价等方面进行撰写。

“单元主题”与 “课题”,可参考教材安排。

“单元目标”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本册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来制定。

“课时”依据课程方案、教学实际、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安排。

“教学重点与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重点”、教材及学生实际水平制定。

“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是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课程资源”为延伸、拓展的资料,包括融入枣庄乡土史资源和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理解历史、形成能力的各种资源材料。

“单元评价”为本单元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历史学科素养、史料分析能力训练等内容,便于学生明确本单元应掌握的内容,清晰本单元检测的具体要点及目标。

(四)关于“评价”

“评价”即课程评价,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课堂过程、测试、历史课外活动报告等。

“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评价首先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以便于教师做出后续的教学决策。其次是复习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再次是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多样的问题,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历史活动报告、测验,综合形成对学生的学期评价。学业评价涉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等)。   

二、注意事项

1.编制学期课程纲要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2.学期课程纲要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制定完成。完成学期课程纲要,就是想明晰一学期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年级组的老师合作撰写,每位教师都要亲历撰写的过程。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便改进下一学期教学。

三、样例

八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历史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

课    时:27课时(新授课)

设计教师:

单位名称:

日    期:2020年8年10日

【背景分析】(课程内容与单元内容解读)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课程内容”

主题

《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课程内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新时代的曙光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2.单元内容解读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然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推行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兴起,帝国主义列强以此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此后,中国陷入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井冈山道路,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于是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与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不畏强敌、英勇反击,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们的发展举步维艰,呈现出艰难曲折的发展趋势。

3.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七年级上下册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但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内容和实施】

单元

主题

单元目标

课题

课时

教学重点与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课程资源

(乡土史资源)

单元评价

第一

单元

 

中国

开始

沦为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1.了解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关天培、洪秀全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通过阅读史料、识读地图、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激发民族责任感。

4.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1鸦片   战争

1

1.知道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讲述林则徐禁烟运动,知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列举《南京条约》的内容,知道《南京条约》的危害。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时空观念: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2.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分析。

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

来新夏编著:《林则徐年谱》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

知识积累:

1.林则徐虎门  销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

2.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经过、结果。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及兴衰过程。

能力培养:

1.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原因。

3.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

1.知道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1.史料实证:研读本课教材中《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

2.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

张恩荫、杨来运编:《西方人眼中的圆明园》

3太平天国运动

1

1.知道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2.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唯物史观: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历史解释: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续编:太平天国》

毛家琦:《太平天国通史》

史式:《太平天国史实考》

第二

单元

 

近代

化的

早期

探索

1.了解中国近代曾国藩、李鸿章、邓世昌、丁汝昌、康有为、梁启超、聂士成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通过阅读史料、识读地图、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能够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4洋务运动

1

1.识记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

2.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3.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

1.唯物史观: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客观分析、认识洋务运动。

2.史料实证:通过《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相关图片,及相关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了解洋务运动。

梁勤主编:《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牟安世:《洋务运动》

1878年创办于鲁南枣庄的中兴煤矿公司(原中兴矿局)是近代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

知识积累:

1.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时间、经过、结果。

3.《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序幕、阵地、口号、内容、结果。

5.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抗击外国侵略的重要事件、结果。

6.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经过、结果。

7.《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培养:

1.评价洋务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6.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识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认识《马关条约》的影响。

3.知道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时空观念:识读《时局图》,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2.家国情怀: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捷等总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郝瑞庭:《甲午战争全景纪实》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

6戊戌变法

1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史料实证:识读课文插图、知识拓展等多种历史资料,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外一种)》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7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

1.知道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2.简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

3.列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

1.唯物史观:“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性。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第三

单元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与中

华民

国的

建立

1.了解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和辛亥革命的结果并认识其历史意义;知道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2.通过阅读史料、识读地图、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学习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和曲折。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1.知道孙中山的早期活动。

2.识记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

3.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1.史料实证:学习孙中山的早期活动,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2.家国情怀:通过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感受孙中山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

尚明轩:《孙中山传》

陈廷一:《青年孙中山》

知识积累:

1.孙中山早期活动、中国近代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

2.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武昌起义时间、领导人、结果。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6.二次革命、护国战争背景、人物及结果。

能力培养:

1.表格对照比较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结果及影响。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

3.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4.中华民国建立和政权性质。

5.评价袁世凯。

6.表格绘制:军阀割据。

9辛亥革命

1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 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1.历史解释:分析辛亥革命,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2.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研讨历史资料,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林觉民《与妻书》

严昌洪:《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

金冲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10中华民国的创建

 

1

  1. 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2. 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4.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史料实证:查阅有关袁世凯的资料,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3.家国情怀:归纳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进步的艰难和曲折。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

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色灰变迁》

 

 

11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

  1. 知道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

  2. 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 学会用书面、口头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2.家国情怀:通过分析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

 

朱宗震、杨光辉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

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稿》

陶菊隐:《北洋军阀史稿》

第四

单元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的

开始

  1. 了解并掌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等基本史实。

  2. 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学习,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12新文化运动

1

  1. 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内容。

  2.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方法。

1.历史解释: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主要代表人物、作品

2.家国情怀:了解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创新、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陈平原:《“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

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知识积累: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

2.五四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口号、主力军、结果、

性质和意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代表人物和著作。

4.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5.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的表现。

能力培养:

1.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2.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和五四精神。

3.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的贡献。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标志和伟大意义。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13五四运动

1

1.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时间、经过、口号、中心、主力军、结果。

2.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3.知道五四运动的性质。

1.历史解释: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的性质。

2.家国情怀:体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彭明:《五四运动史》

陈平原编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刘再复:《共鉴“五四”》

14中国共产党诞生

1

1.知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掌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3.知道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基本史实。

4.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历史解释: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第一单元《革命星火点矿区》

知识出版社编:《一大回忆录》

张静如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黄修荣、黄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第五

单元

 

从国

共合

作到

国共

对峙

1.知道北伐战争、开辟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理解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

2通过识读地图、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3.感受先辈们追求理想勇于献身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崇高情感。

15北伐战争

1

1.知道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等基本史实。

2.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1.时空观念: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讲述北伐战争。

2.历史解释:从北伐的方针、工农革命运动、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模范作用等方面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

王奇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知识积累:

  1.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内容。

  2. 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领导人和作用。

  3.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意义。

  5. 红军长征开始、转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6.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能力培养:

  1. 结合《北伐战争形势图》,图说北伐战争。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 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原因。

  3. 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简述长征途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影响。

16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

1.识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等基本史实;

2.简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

3.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1.唯物史观:开辟井冈山道路。

2.家国情怀:体会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罗章龙等:《亲历秋收起义》

魏宏运编著:《南昌起义》

时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星火燎原(1927—1931)》

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1. 知道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 简述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讨论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1.史料实证:浏览图片“泸定桥”“夹金山”等,感受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

2.家国情怀:瞻仰长征丰碑,传承长征精神。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

第六

单元

 

中华

民族

的抗

日战

1.知道14年抗战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听歌曲、识地图、读史料、辩论会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

  1.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 知道西安事变的经过,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模拟采访张学良、蒋介石、普通群众代表、周恩来等对西安事变的立场,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历史解释:九一八事变——14年抗战的起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李义彬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从内战到抗战(1935——1937)》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知识积累:

  1.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影响。

  2. 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3. 淞沪会战的时间、地点、战斗英雄、结果、和意义。

  4. 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地点、结果和意义。

  5. 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和历史意义。

  6. 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7. 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标志。

能力培养:

  1.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进程、内容和意义。

  2. 全面认识正面战场抗战。

  3. 中国共产党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4.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意义。

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

  1. 简述七七事变及其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

  2. 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3.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史料实证:浏览南京大屠杀图片、手稿等,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家国情怀:讲述赵登禹等英雄故事,感受中国军人英雄气概。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抗战期间日军在枣庄地区制造的惨案:老和尚寺惨案、滕县惨案等)

曲家源、白照芹:《卢沟桥事变史论》

余子道、张云:《八一三淞沪抗战》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20正面战场的抗战

1

  1. 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

  2. 评价正面战场抗战。

1.时空观念:利用《台儿庄战役形势图》,讲述台儿庄战役。

2.唯物史观:客观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忠仁回忆录》

薛岳、赵子立等:《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21敌后战场的抗战

1

  1. 简述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

  2. 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

2.讲述抗战时期家乡人民的抗日事迹。

1.时空观念:通过《平型关战斗示意图》《百团大战示意图》,讲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家国情怀: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鲁南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战)

中共党史出版社编:《风雨平型关》

王淇主编:《砥柱中流——抗战中的解放区战场》

岳思平:《百团大战》

22抗日战争的胜利

1

  1. 知道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

  2. 根据中共七大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3. 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明晰全国各界团结抗战的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

2.历史解释:猜字谜:屈原、苏武、蒋干、共工,提炼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皖南事变》编纂委员会编:《皖南事变》

郭德宏:《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热点难点透视》

第七

单元

 

解放

战争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能够阅读、分析和归纳课本的材料研读。

3.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3内战爆发

1

1.识记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基本史实。

2.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坚持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1. 史料实证:分析讨论重庆谈判,初步掌握解释和回答历史问题的方法。

2. 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鲁南战役(亦称峄枣战役)

陈毅《鲁南大捷》

《解放战争》纪录片

胡素珊著,启蒙编译所译《中国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知识积累:

1.重庆谈判的目的、结果。

2.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3.国民党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的标志。

4.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

5.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略战术、著名战役和战果。

6.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政策、总路线和意义。

7.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

8.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区、意义。

9.渡江战役的时间、意义。

能力培养: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的作用。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3.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形成时空观念。

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1.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

2.识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概况和意义。

3.简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 历史解释: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分析胜利的原因。

2. 家国情怀:学习三大战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何晓环等:《淮海战役史》

 

第八

单元

 

近代

经济、

社会

生活

与教

育文

化事

业的

发展

 

1.了解张謇等近代历史人物及成就。

2.了解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能够阅读、分析课本相关史事和图片。

4.感受近代中国民主平等、民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1.知道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历程,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知道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1.家国情怀: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唯物史观: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山东峄县中兴矿局(中兴煤矿公司前身)

张莲芬:山东商办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生活变迁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知识积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2.状元实业家张謇及成就。

3.近代社会生活在交通通信、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4.新式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举措。

5.新闻出版业的成就:《申报》、商务印书馆。

6.近代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7.近代绘画和音乐代表人物及成就。

8.近代电影取得的成就。

能力培养: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

知道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

唯物史观:认识到文学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贺敬之、柯岩文学馆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徐悲鸿著,张竟无编:《徐悲鸿谈艺录》

【评价】

(一)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30分)

(1)课堂学习状态(15分)。根据课堂听说读写、互动合作等表现是否积极、效果是否良好分为四个等级,A等级12-15分,B等级7-11分,C等级3-6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2)社会调查报告、历史手抄报、研学旅游报告、乡土资源收集报告等完成其中两例情况(5分)。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表现性作业是否质量高、有创意)、有无抄袭现象分三个等级,A等级5-4分,B等级3-2分,C等级1分。评价主体为小组长、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3)单元检测及期中测试(10分)。评价主体为教师,折算方案由师生共同商定。

2.期末考试(70分)

计分方法为原始得分×70%,换算之后的的分计入本学科学期量化分。

3.学期历史学业总评(100分)

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二)评价结果处理

总评成绩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达标,60分以下为未达标。未达标者在新学期开学补考。

根据学生学期历史学业总评结果,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及改进建议,学生作品、评价结果、教师建议等放入学生历史学习综合评价,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学业成长情况。

(三)课堂评价量表示例:

Ⅰ 课堂学习状态评价的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

自主学习

A.耳听入脑,在倾听中思考,听后能说出自己的收获或意见(2分)

B.耳听入脑(1分)

师评

生评

自评

A.积极发言,能有条理清晰、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分)

B.消极发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2分)

A.积极阅读朗读,读后有自己的想法要点观点(2分)

B.消极阅读朗读(1分)

A.积极圈点勾画,及时旁批。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差错少(3分)

B.被动圈点勾画和旁批。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能订正课堂作业中的错题(2分)

互动合作

小组讨论

A.积极参与讨论,有质疑,有观点,有依据(3分)

B. 消极参与讨论,有发言(2)

师评

组评

生评

自评

组间交流

A.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乐于帮助他人,遵守历史活动秩序(2分)

B.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基本遵守历史活动秩序(1分)

Ⅱ 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组别

组员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组间交流

 

 

学习状态

学习方式

参与人次

是否完成分工

有无充分交流

有无完善

参与人次

听取

方式

有无争论

 

 

积极

消极

圈点勾画

旁批

其它

 

 

只听

笔记




















Ⅲ 班级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目标

评价方式

组别

达标情况

质疑情况

发言情况

课堂

作业

质疑次数

问题质量

发言次数

发言质量

检测

 

目标一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

 

 

 

 

 

 

 











初 中 地 理

 

一、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学期课程纲要是地理教师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研究、分析、规划,编制的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课程的整体设计。

第一,学期课程纲要首先要写明课程名称、开设年级、教材版本、设计者(备课组或个人)等一般信息。

第二,对学期课程背景进行简要分析。课程背景分析是制定学期课程纲要的基础。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期课程的开设目的、意义;二是主要内容、核心概念;三是学期课程在初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四是学情基础。

第三,陈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元素。课程元素是学期课程纲要的核心。

第四,说明学期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课程资源。

二、课程元素的设计

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是学期课程纲要的四个基本元素。四个基本元素是一个整体,其中,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是统摄其他三个要素的灵魂。一致性是课程元素的设计的基本要求,四个基本要素要一致于目标。

课程目标——为什么学?预期学习结果是什么?学期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在学期教学中的体现。需要将课程总目标分解到学期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渗透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全面清晰地阐述学期教学目标,明确学期教学的总体方向。

课程内容——学习什么?达到什么要求?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本学期教材的章节名称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课程实施——怎样学习?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包括学习单元划分、学习组织形式、学习方法、课时安排等。

课程评价——学到了何种程度?是否达到了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设计,形成性单元检测的计划,期中、期末考试的安排等。

三、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学期课程纲要与单元课程纲要、课堂(课时)教学设计的不同。

第二,始终坚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

第三,应当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实施的资源条件,并且逐步提升课程实施条件。

第四,鼓励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同时应当注意评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四、样例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

开设年级:八年级上学期

教材版本:商务星球版

设 计 者:××学校八年级地理组

一、课程背景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是对我国自然、人文特征的总体概括,对学生国土意识、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八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本学期主要从位置、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资源、经济等方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整个初中阶段最贴近学生生活、最重要的知识。

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课程的学习,掌握了阅读地图、图表的基本方法,对世界地理的总体格局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概括区域特征的能力,同时对不同类型国家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应该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方法、模式迁移到中国地理的相关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为八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学期课程目标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融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知道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感知我国辽阔的疆域。

2.能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地形区、气候类型及主要河流,能够从地形、气候、河湖描述我国的自然环境特征,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能够归纳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举例说明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4.能够说出我国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分布特点和发展现状,举例说明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本学期学习,能够从整体上分析和判断我国的人地关系,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学习,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形成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等大概念,理解因地制宜思想。

2.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持续关注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尝试分析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地理要素的变化原因,发展地理思维。

3.通过地理研学活动,考察和调查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运用黑板报、辩论赛等方式方法,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尊重不同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过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

内容标准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课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活动课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举例说明可再生自然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课程实施

(一)学习单元及课时安排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把本学期整合为四个学习单元,14节新授课安排24课时,导言安排1课时,单元复习总结各安排1课时,期中、期末复习各安排2课时,地理研学4课时。期中、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课时

单元划分

导言

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

1

导言课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3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

第一章复习总结

1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2

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3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3

活动课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1

第二章复习总结

1

期中复习

2

复习课

研学一:考察学校附近的地貌和河流

2

研学课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

第三单元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1

活动课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1

第三章复习总结

1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

第四单元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2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2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

第四章复习总结

1

期末复习

2

复习课

研学二:调查学校附近的工农业发展情况

2

研学课





(二)主要学习方式

1.结合学案,自主学习,主动交流学习成果。

2.利用地图册学习,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用地理语言描述地理信息。

3.创建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

4.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分别对学校附近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三)实施建议

1.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回顾已学知识,特别是七年级相关知识内容来分析问题。如: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相联系。

2.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教学,授之以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两节活动课中,涉及归纳法与问题解决式学习两种地理学习方法。

3.选取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材料来组织教学。如:在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本地区不同时间的气温、降水状况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4.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与教学方法。如:省级行政区的教学,可通过拼图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

5.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查阅资料。如:在多民族大家庭一节的教学中,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6.运用技术手段,直观呈现生动课堂。如:利用Google Earth软件直观展示学校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方式

本学期课程将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1.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交流中的表现、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和地理研学活动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主要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

(二)评价指标

1.课堂学习和交流中的表现

利用课堂表现评价表,从学习常规、课堂参与、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按照自评、组评、师评3:4:3的比例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和交流中的表现,每学期进行一次。

课堂表现评价表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姓名:

 

小组:

 

学号:

 

 

 

 

 

 

 

 

学习常规

(30分)

课堂参与

(30分)

自主学习能力

(40分)

合计

自评(30%)

 

 

 

 

组评(40%)

 

 

 

 

师评(30%)

 

 

 

 

 综合得分:














其中:

学习常规:主要评价课前准备、课堂学习、遵守纪律等行为表现。

课堂参与:主要评价上课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通过自学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书面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利用作业检查清单记录学生作业上交、完成情况,本学期计划收批作业20次,每次作业按完成情况得1~5分,未做或未上交得0分,学期累计100分。

作业检查清单

 

 

 

 

 

 

 

 

 

姓名

9月3日

9月9日

9月15日

9月21日

……

12月26日

1月3日

合计

张三

5

5

4

4

……

3

5

87

李四

2

4

3

4

……

4

2

76

王五

0

3

2

3

……

4

5

63

……

 

 

 

 

 

 

 

 

 

 

 

 

 

 

 

 

 










3.地理研学活动中的表现

本学期安排2次地理研学活动,分别对家乡附近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教师可以从身体意志、学习兴趣、团队协作、文明习惯、任务完成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

4.期中期末评价

期中期末评价采用纸笔测试、闭卷形式进行,卷面满分100分,按比例计入学期评价。

(三)评价结果

(1)过程评价占总评的30%,其中课堂学习和交流中的表现占10%,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占10%,地理研学活动中的表现占10%;结果评价占总评的70%,其中期中评价占30%,期末评价占40%;各项得分综合计算,得出总分。

(2)以等级制确定标准,90—100分为A等级,75—89分为B等级,60—74分为C等级,60分以下为D等级。

六、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校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教材——教科书、地图册;教辅——填充图册、同步训练、导学案。校外课程资源:学校周边的河流、地形、地貌、农田、工厂等。


初 中 生 物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初中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的定义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个,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如何才能把生物学的这些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中去呢?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对学科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是落实学科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有效措施。

一、编写意义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纲要》是对初中生物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学习内容进行的整体规划。

《课程纲要》作为生物学科每学期教学的指南,它的编制和使用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形成生物学科观或生物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其次,它有利于学生明确生物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学期初第一节课与学生共同分享《课程纲要》,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一学期的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明确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二、编写要求

《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回答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问题,因此课程纲要的呈现格式一般如下: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针对这些完整的课程元素,特提出以下编制要求:

1.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2.背景信息的内容主要呈现学期课程在该学科中的知识地位及与其他模块课程的关系,还要呈现学生在学习本学期课程前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3.课程目标要源于对课程标准、教材等学材和学情的研究,要清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要全面、适当、明确、可测量;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一般4~6条,每条1~3句话。

4.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要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删减和整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

5.课程实施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要与目标相适应,学习的方式要多元化;特别是有关“探究、实验”等需要提前准备的,以便教师、学生提早准备,统筹规划。

6.课程评价的设计要与课程目标相契合,为学生是否达成课程目标提供证据;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方式要多样;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单元测试等)结果和结果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小论文、科技成果展示等)结果按比例相加作为学生学期结束时的成绩;要明确学业达成标准,要有明确的补修补考的要求。

7.根据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的有关内容和安排,向学校提出具体要求,诸如实验室建设,实验耗材的补充、测试题印制等条件支持。

8.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生物学科《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三、注意事项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因此,在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把学期课程纲要写成学期教学计划表,课程纲要呈现完整的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

2.要保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在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实施手段和评价方式,不要两张皮。

3.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不要从教师的角度来建议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情况和学的步骤。所以课程实施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达标。

4.课程评价的编写不要程式化,关键是要有可以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评价的目的不单单是判断学生是否达标,更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样例

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生物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济南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    时:57课时(含期中、期末测试及讲评)

一、课程背景

七年级生物上册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单元涉及《标准》中的三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和环境”,包含《标准》内容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生物的生活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单元涉及《标准》中三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本单元包括的《标准》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对初中义务教育段七年级学生来说,与小学相比学科增加了,而且生物学是个全新的学科,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和一些生活经验上,现在不仅要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去学习,还要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进行生物实验等。但是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奇妙的生命现象,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生命世界的大门,学生从现象和结构层面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各类生物以及各类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生物圈中的人”“物种的延续”“生物与环境”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技术”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认识生命现象,知道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了解栖息地和生物圈。能概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2.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认识和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生物体表现出由小长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生命现象,认识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提高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认同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通过实验、调查活动、分析图片及图文资料能够描述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初步感知生物的分类及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顺序,能够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提高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能力。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4.能够概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认同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通过再现经典实验,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认同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6.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提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单元

单元目标

内容

实施

单元评价

章节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课时

学习活动

 

 

奇妙的生命现象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进行分析,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栖息地和生物圈。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2.通过实例分析及讨论,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等生物制片的基本方法。

4.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阐明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区别。认同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通过视频、实验、永久装片等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进行讨论交流,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思考,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水、温度、空气、光等基本条件。

3.通过分析讨论,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4.通过观察实物,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课程纲要

1

分享本纲要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合实例分析归纳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能认真观察有关生物圈的图片并观看相关影像资料,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4.能参与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5.能认真观察实物标本,说出显微镜的构造,熟练操作使用显微镜。

6.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生物的基本特征

1

搜集和交流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实例。

生物的生活环境

1

观察有关生物圈的图片、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

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2

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和一些装片标本。

复习本章知识

1

复习课本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1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第二章

 

观察生物结构

1.利用多种动植物材料,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两者的区别。

 

3.通过视频、图片描述细胞分裂、分化。

 

 

4.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动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1.利用多种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2.观察某种原生动物的取实、运动、趋性。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能通过观察阐明植物、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两者的区别。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倾听他人见解,学会表达与交流。

4.能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能通过观察实物识别出动植物的几种组织,并说明动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5.能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癌细胞形成的资料。

6.能制作出一份预防癌症健康生活的倡议书。

7.能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8.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1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1.观察植物、动物的器官有哪些组织。

2.收集癌细胞形成的资料及预防措施,制作健康生活倡议书。

复习本章知识

1

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各部分内容,并进行巩固。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1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多彩的生物世界

1.通过实验、调查、图片及图文资料分析,能够描述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说出各类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提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2.通过用徒手切片制作叶片的临时装片及观察关节的结构等实验,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及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从而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通过实验探究,阐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 通过再现经典实验,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认同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概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2.通过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及意义。

 

3.通过实验探究,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归纳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及二者的联系。举例说明二者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3

1.观察各类植物的实物、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

2.调查各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

2.能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各类植物生存状况的资料,并提出合理化的保护建议。

3.学会制作临时切片,能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植物的蒸腾现象及意义。

4.在探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验时,能主动参与小组探究计划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旳见解,积极承担小组分配旳任务。

5.能与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倾听他人见解,学会表达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总结探究活动中存在问题和成功经验。

6.能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归纳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及二者的联系。

7.能说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8.通过学习,能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9.能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10.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3

1.制作叶片临时切片和叶表皮临时装片,并观察。

2.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

1.课前采集金鱼藻,提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2.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

3.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期中质量检测复习

2

复习课本基础知识,同桌间相互提问,完成相关练习题。

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讲评

1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

1.课前浸泡植物的种子。

2.探究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

3.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搜集和交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关资料。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专项复习

1

实验专项复习,曲线图归纳整理。

复习本章知识

1

制作思维导图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1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1.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4.通过观察图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5.通过实验探究,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6.通过调查活动,说出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3

1.观察水螅

2.观察蚯蚓

3.观察蝗虫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认真观察图片、实物,按照实验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的完成实验,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3.能认真观察脊椎动物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4.能认真观察图片、按时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区别并举例说出动物的各种行为。

5.能制定调查计划,参与小组合作,说出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6.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

1.观察鲫鱼

2.观察家鸽

动物的运动

2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关节的基本结构。

动物的行为

1

1.观察动物的不同行为。

2.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调查当地常见的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

复习本章知识

1

 

制作思维导图

章节检测及试卷讲评

1

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1.通过制作模型,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分析,描述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装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分析,描述它们与人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装片、实物,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分析,描述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病毒

1

制作病毒结构模型。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利用铁丝和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病毒结构模型,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3.能认真观察装片,按照实验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的完成实验,描述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4.能制定调查计划,按时完成并交流调查报告,描述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能搜集资料并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6.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反思存在的问题。

细菌

2

观察细菌。

 

真菌

2

1.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2.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搜集和交流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关资料。

 

 

 

 

 

第四章

生物的分类

 

1.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说出生物分类主要依据。

 

2.通过观察图片,说出生物的分类等级以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通过查阅检索表,尝试鉴别生物。

 

生物的分类方法

1

观察多种不同生物的实物、图片等资料。

 

1.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

2.能认真观察多种不同生物的实物、图片,说出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3.能认真观察生物分类地位图片,比较归纳分析说出生物分类等级以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4.查阅检索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尝试鉴别生物,知道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5.认真对待章节测试,能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

生物的分类单位

 

2

1.列举常见的生物分类地位并进行比较分析。

 

2.查阅检索表,尝试对本校的植物进行鉴别。

 

 

期末质量检测复习

3

复习课本基础知识,同桌间相互提问,完成相关练习题。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及方式

1.课堂学习状态评价(10分)。根据课堂参与状况与小组合作表现等分为四个等级,A等级8-10分,B等级5-7分,C等级3-4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2.学习过程性成果评价(10分)。内容包括:作业、手工模型、思维导图等。根据上交是否及时、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是否高,美观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有无抄袭现象等分四个等级,A等级8-10分,B等级5-7分,C等级3-4分,D等级1-2分。评价主体课代表、教师。评价量表由师生共同制订,张贴于班级教室内。

3.实验操作与成果评价(10分)。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成果科学性、实验报告的合理性、逻辑性及创新性等分三个等级,A等级7-10分,B等级3-6分,C等级1-2分。评价主体为教师,根据实验课的内容不同,教师在相应实验课前公布。

4.模块终结性(期中、期末)纸笔测试(70分)

计分方法:原始得分(模块终结性测试,试卷分值100分)×70%。

(二)评价结果

学期(模块)学业总评成绩(100分)=课堂学习状态评价(10分)+学习过程性成果评价(10分)+实验操作与成果评价(10分)+模块终结性(期中、期末)纸笔测试(70分)。

(三)评价结果的使用

总评成绩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合格者获得所学模块对应的学分,未合格者影响模块学分的获取。在新学期开学后经补考,合格者可获取相应学分。

根据学生学期(模块)学业总评结果,教师建立学生学业评价档案袋,对每位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及改进建议,学生作品、评价结果、教师建议等放入档案袋,作为学生成长记录。


初 中 音 乐

 

一、内涵、编写意义和要求

(一)内涵

音乐《课程纲要》是音乐教师依据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音乐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音乐《学期课程纲要》,是对一个学期所要实施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也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学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简言之,就是对一学期内整册音乐教材所进行的系统的前期规划与安排并以纲要的形式呈现音乐课程的各元素。

(二)编写意义

1.编制和使用音乐《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音乐教师整体把握、实施课程目标与内容,有利于音乐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音乐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音乐课程审议与管理。

2.编制和使用音乐《学期课程纲要》无论对于老教师或新教师,它都是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教师思考怎样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有利于音乐教师审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形成音乐课程意识。

3.音乐《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写不但促进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它不但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

(三)编写要求

1.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教师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元素。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2.音乐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通过个人独立钻研,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形成一学期的课程纲要,成为本学期学科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教学依据课程纲要来设计,使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教师应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对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完善。

二、基本结构和内容

音乐《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写具有一定的要求,它必须包括一定的要素,具体要素包括:

(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教材来源:设计教师、适用年级、课时数

(二)《学期课程纲要》的基本要素: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背景】

音乐《学期课程纲要》的背景编写可以概括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两个方面。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的前提是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解读教材。教材分析的目的是理清整册教材的教学思路。初中音乐教材是以单元的结构编排的,每册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人文主题,每个单元包括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教材分析就是要弄清楚整册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重难点是什么,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在做教材分析时还要重点分析整册教材在本门课程和年级段的地位与作用等。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例如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所具备的音乐素养等。学情分析要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课程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是音乐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和境界。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在自信的、有感情的歌唱、奏乐和综合表演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重视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具有爱国情感及文化艺术包容态度,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音乐学习是在唱、听、赏、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模仿、体验、感悟、探究、合作、综合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3.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指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获得感知、表演、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技能是指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对于音乐课程来说,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在学会音乐的同是,还要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一般3~5条,每条至多4句;按目标叙写规范,每条按核心素养或三维目标陈述。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其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等。课程内容安排要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由简到难,目标明确,重难点分明;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学习顺序可作适当调整。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经过实验研究,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主要依赖教学,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设计课程实施应注意,规划好课程资源,设计好学习活动,选择好与目标相匹配的教与学的方法。课程实施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评价的原则主要从学生的音乐学习角度出发,着眼于评价的教育、鼓励与改善功能,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音乐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音乐学习的效果评价有百分制评分和等级制评分两种方法,一般宜采取等级评分制,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标记学生音乐学习的成效。

(三)各要素编写的要点

1.目标:目标的撰写应体现“三维”。目标的叙写应可评、可测,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必须可测量,可把握;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应是最低要求。目标可以分两类,一类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二类体验性目标(经历、反映、领会)。音乐学科可以从“音准、节奏、歌曲演唱、乐曲欣赏、创编拓展”等入手。

2.内容与实施:尽可能依据教材的编排,可作适当调整,但应有足够的理由能予以证明。第一课时应该是“课程纲要”分享;全学期的课时应有明确分配。内容的编写不同于之前的“教学进度”。实施过程部分可以是给教师的建议,也可以是给学生的建议。这是针对每个单元的,如果有共性的建议则可以在内容安排下面再加以说明。这些实施建议是为了目标达成服务的,更多的可能还是要从目标上来考量。

30评价:评价应该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困惑最大,难度最大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最后我们想给学生何种评价;二是这种评价从几方面来考量,如何分配比值;三是每项评价的分解成哪几项具体操作的项目。四是这样的评价是否可以达成目标。

(四)编写《学期课程纲要》所需条件:(1)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2)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3)召开教学研讨会和集体备课,上好研究课示范课。(4)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5)做好教学质量监测,注重多元评价。(6)开发当地资源,给学生提供音乐表现的机会。

三、注意事项

(一)在编写音乐《学期课程纲要》时,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反过来,在把握学科知识整体轮廓的基础上,教师更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与意义。

(二)编写音乐《学期课程纲要》必须充分地包纳了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仪器与其他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这些条件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必须在学期课程纲要中加以明确。

(三)音乐《学期课程纲要》不仅是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提供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编写的学期课程纲要要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四)音乐《学期课程纲要》不同于以前的学科教学计划,它更多的是从课程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课程,即要充分体现课程的四大元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更多的是要我们从课程标准、社会需求、学科专家建议、学生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四、如何审议

审议人员的构成 :审议人员一般由学科专家、学科教研员、课程专家等参与。审议要点:

1.结构是否完整:如一般项目是否完整;课程要素是否齐全;是否以大纲的方式呈现。

2.课程要素内容的审议:

课程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研究;4-6条(每条2-3句话),指向关键表征;对三维目标的关注;便于检测;叙写规范。

课程内容:依据目标处理教材;课时分配合理;可得到资源的利用。

课程实施:依据目标选择教学方式;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可行性。

课程评价: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与关键目标的对接;对过程与结果的关注;相关评价政策一定要清晰。

3.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是否具备等。

五、样例

七年级(下)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音乐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七年级下学期

总课时数:18课时

设计教师:池雯 市中区江山实验学校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材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课程理念,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三个层面,体现“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课程价值,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高,虽然整体的音乐素养上还有待提高,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歌唱的音准、节奏、乐曲的欣赏、编创等学习环节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自律性有所提高,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愿意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与同学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习的音乐学习习惯还需改进。本学期仍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对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进一步加强训练。以学习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本册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作品的学习,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听欣赏、讲解示范、合作探究、实践编创——教、学、练、创四为一体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由的发挥,并能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科学的知识,更好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3.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和演奏简单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能力,理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音乐下册,全书共分为六个单元:

单元主题

单 元 目 标

教 学 内 容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春之声》

1.通过学唱《渴望春天》,让学生感受6/8 拍的律动,并学习用相应指挥图示辅助歌曲的准确学唱。结合分析歌曲的创作手法及了解莫扎特的创作经历,做到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的艺术内涵。

2.通过欣赏《春节序曲》《新疆之春》,逐步积累一定数量的经典曲目,背唱主要主题。

3.学唱三声部合唱歌曲《春游》,理解作品内涵。

4.结合绘画作品,欣赏《春之声》《春天来了》两首音乐作品,初步认识和理解不同艺术门类在表现相同题材时的内在联系。

第1课时:歌曲《渴望春天》

 

第2课时:欣赏《春节序曲》 《春之声》

 

第3课时:歌曲《春 游》

      欣赏《新疆之春》

3

第二单元

《飞翔的翅膀》

1.通过演唱歌曲《小鸟,小鸟》,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引导学生用轻快、其中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感受音乐作品中活泼可爱的小鸟形象,启发学生要热爱、也是保护动物。

2.欣赏《百鸟朝凤》,认识民族乐器唢呐的音色及表现力。,事里 常会付

3.通过欣赏《天鹅》《蜜蜂过江》《蝴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和尝试自主分析音乐要素;能够背唱《天鹅》的主题旋律。

第1课时:歌曲《小鸟,小

鸟》

 

第2课时:欣赏《百鸟朝凤》

 

第3课时:欣赏《天鹅》

         《蜜蜂过江》

3

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

1.通过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欣赏,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更加深入地体会民族器乐曲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加强整个单元欣赏的情感导向。通过此作品了解民族器乐曲中“换头合尾”的结构形式;复习“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并逐步掌握用所学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一些方法。

2.了解中国古代以乐器材料不同而把乐器分为八类的知识,并通过欣赏民族器乐的演奏片段,辨别其音色;通过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欣赏,探究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达情感时的作用;简单了解主题与主题变奏的概念;认识民间艺人华彦钩。

3.通过欣赏吹打乐《小放驴》、江南丝竹《行街》两首作品,体会中国南、北方音乐的不同风格,体会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的关联,从而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4.通过打击乐合奏练习《龙腾虎跃》,参与音乐实践与表现。

第1课时:欣赏《二泉映月》

 

第2课时:欣赏《春江花月

夜》

 

第3课时:欣赏《小放驴》

              《行街》

演奏:打击乐合奏

3

第四单元

《神舟音乐韵》

1.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音乐体裁、形式、调式,进而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江淮、浙赣、楚湘、闽粤地区音乐文化的丰富情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和器乐作品的地方特色。

3.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民族五声调式的认知;了解民歌体裁和民间器乐演奏的多样性。

 

第1课时:歌曲《凤阳花鼓》  编创活动

 

第2课时:欣赏《姑苏行》

        《将军得胜令》

 

第3课时:欣赏《斑鸠调》

           《赛龙夺锦》

 

3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欧洲与大洋州》

1.通过学习几首欧洲与大洋洲有代表性国家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审美视野,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在聆听、模唱中分析歌曲《桑塔·露琪亚》的结构、节拍特点,唱准旋律;用轻柔的、有控制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边唱边挥拍,体会这首船歌摇曳荡漾的感觉。

3.欣赏并比较欧洲及大洋洲等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在音乐演唱方法、演奏形式、表演形式、乐器特色及调式、旋律、节拍等方面的特点,并关注文化共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第1课时:歌曲《桑塔·露琪亚》   编创活动

 

第2课时:欣赏《劳特布鲁嫩的约德尔》《优雅》《弗拉门戈》《卡林卡》《拉卡拉卡》《哈卡·马努马努》

 

第3课时:歌曲《春 游》

         欣赏《新疆之春》

3

第六单元

《银屏之歌》

1.本单元通过对影视剧主题声乐、器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使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及简单分类和主要功能,感受影视音乐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2.在聆听、欣赏、感受、比较作品中,深刻体会音乐要素在表达作品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过程中,能根据特有的影视画面,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配乐。通过节奏模拟、学生参与、按指挥图示挥拍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在加深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强化音乐记忆的目的。

3.了解音乐知识“三部曲式结构”,拓展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宽度。在欣赏影视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

第1课时:歌曲《音乐之声》

 

第2课时:欣赏《你是这样的人》《辛德勒名单》

 

第3课时:欣赏《悍牛与牧童》《日出》

3

三、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又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两种。在音乐教学中,讲授法能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

2.示范法: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进行示范性的演唱、演奏,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声音要求,如何表达歌曲的情感等等,让学生从教师处获得音乐的直观感受。

3.体验法: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跟随音乐的旋律难通过拍手、拍肩、踏步、打响指等身体的律动,去感知音乐,了解音乐的节拍、节奏的变化,旋律的起伏,以及乐句的划分等,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展示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把音乐及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可视化、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从视、听等多方位立体感受音乐。让音乐变的可看,可摸。

(二)学习方法

1.聆听感受法: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学习音乐,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使学生产生不同的音乐感受与见解。

2.模仿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聆听,大胆想象,大但模仿,通过模仿旋律、模仿节奏等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模仿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

3.小组合作法: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也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

(三)实施手段

1.课前认真备课,不光备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备学生。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注意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课前准备好相应教具。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优点。

3.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要多样性、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增进学生间的合作也交流。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简单课件,在教学中,通过图片的展示、乐曲视频的欣赏,让学生在视、听的立体氛围内学习音乐。

5.课下做好总结工作,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备课,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让课堂教学有所提升。

四、课程评价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评价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音乐编创等方式进行。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和考核,一般在每学期或学年末进行。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考查方式”的具体指导,以利于教师在此环节中的实际操作。

(二)评价内容及等级

 

评价方式

评价要点

评价标准

等级

 

 

 

 

 

 

 

学唱歌曲

1.掌握已学过的简谱音乐知识,并能独立视唱简单歌曲、乐曲的乐谱;

2.了解人声分类、演唱形式,基本掌握歌唱方法;

3.运用正确歌唱方法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风格、表达歌曲情感;

4.每学期会背唱2~4 首歌曲(其中1首中国民歌),学唱1段京剧。

5.能与同学合作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

 

 

 

 

 

 

 

测评等级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给予评定。

 

 

 

音乐欣赏

1.听辨出音乐力度、速度、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运用所学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2.听辨出西洋管弦乐队、中国民族乐队、电声乐队中常用乐器的音色;

3.认识并了解世界各国民族特色乐器,如骨笛、埙、编钟、古琴、马头琴、竖琴、英国管等。

4.简单表述所听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音乐及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音乐要素

1.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并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2.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3.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编创实践

1.即兴创编律动或舞蹈,参与歌曲表演。

2.与同学合作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3.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采用“鱼咬尾”、“重复”、“模进”等创作手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 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用乐谱记录下来,演唱出来;

 

终结性

评价

 

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编创

1.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音乐情绪和意境;听辨欣赏曲目,能说出乐曲作者、国籍及乐曲风格特点。

2.了解部分中外音乐史知识,如各乐派代表人物、作品等。

3.说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4.为诗词、短语创编4~8小节旋律片段

 

卷面

考试

五、所需条件及措施建议

(1)仔细研读教材,搜集相关资料,适当拓展教学内容(2)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3)加强集体备课,上好研究课示范课。(4)结合全区教学质量监测,做好本校质量检测,教学中注重多元评价。(6)遵守多实践的原则,给学生提供音乐表现的机会。


义务教育段美术

 

中小学美术学科课程纲要是指导课程实施的基本教学路径, 切实以学生视角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学创新点,以“新课程达标课”为实施的主渠道。具体撰写要求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背景

1.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按照学习领域不同学段的要求表述,以及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

2.本册教材或者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中共编排的内容,按单元提炼罗列出;

3.本册或者本学期学习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4.学习能力分析,注重年级特色,按照学段目标的四个学习领域逐项分析已掌握的知识与所达到的技能水平。

二、课程目标

美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以美育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表述。

三、课程内容

用目标导向,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整合本册教材或者本学期所用教材,以主题式或者按照不同学习领域,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像教材专家一样思考,建构单元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一致,以问题为引领。

四、 课程实施

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一) 课程资源

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年级及其参考资料、书籍等,精选优化课程资源。

(二) 学习活动

教师应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情境、源于问题、关注经验、强调探究的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二)评价结果:学期成绩以等第呈现。

六、样例

九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美术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苏少版2014年7月第1版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课时:16课时

一、课程背景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范畴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核心素养

造型·表现

1.尝试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根据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尝试运用塑泥和废旧材料等,以雕塑的形式,通过大胆想象和构思,进行造型活动,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尝试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加入夸张、变形、装饰、分割以及构成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图像识读能力

 

美术表现能力

 

设计·应用

1.观察身边的物品,了解物品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易于收集的各种媒材,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材质进行器具、服饰和座椅的造型设计活动,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

3.了解器具、服饰和座椅的艺术形式美感及其设计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创新实践能力

 

审美判断能力

 

 

欣赏·评述

 

1.通过欣赏中国和外国的雕塑作品,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雕塑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雕塑发展概况。

2.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欣赏交流和课下整理、完善形成关于某一件雕塑作品的小短评,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展评活动,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图像识读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

 

综合·探索

 

1.通过造型与历史、地理、文学、音乐和表演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敦煌壁画为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活动。

2.根据学生对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和体验,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3.分组合作设计、布置学生主体性作品展览体验探索的愉悦与成就感。

文化理解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

2. 本册教材中编排的内容

本册共有9课,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领域有4课,设计·应用有2课,欣赏·评述2课,综合·探索有1课。为了保持全套教材总体架构的一贯性,本册教材也基本采用了较为统一的课程进度架构:

首先以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雕塑的内容开篇,接着是材料创新现代雕塑,从不同视角阐述了雕塑的基本语言。紧接着以学生熟悉且能驾驭的漫画表现形式,展示具有特殊魅力的绘画艺术形式。同时“造型·表现”与“综合·探索”两大领域相互穿插相互支持,然后以强调创意,注重美观、实用的“设计·应用”课压轴,并以注重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的“欣赏·评述”课程作为结束。

本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绝大部分可以说是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比如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与第2课《灵动的生命》、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在第1课中,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等等,这些都直接反应在了中国古代雕塑上。而第2、9课是从外国雕塑入手,了解西方的雕塑艺术,感受雕塑艺术的本质。另外第4课《与建筑相伴》、第5课《敦煌·千年》、第6课《日用器具》、第7课《霓裳之舞》和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每一课都是以历史为主线,解读着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前内容

本册内容

后内容

总述

 

 

 

 

 

利用各种美术媒材(如国画)进行探索及体验,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提升技能、技巧和人文素养。

在已有基础美术知识和基本美术素养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感受中西美术的交汇、古今艺术的贯通。

感受不同的美术媒材带来的不同美感,在进一步提升美术素养的基础上,侧重于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造型

表现

 

八下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感受宋人花鸟画“以技进乎道”的高妙,感受作品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体验工笔花鸟画的画法。

八下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水墨画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引导学生品味水墨画的特殊韵味。

九上第2课《灵动的生命》以学生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材质,运用线条和空间造型要素,引导学生运用比绘画更直接、可亲的方式雕塑,表达自己的情感。

九下第2课《以刀代笔》了解版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感受版画的艺术特色,运用线条和空间造型要素,体验以刀代笔的造型方法。

 

九上第3课《有趣的夸张》了解漫画的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感受漫画的特殊魅力。

 

 

 

 

 

 

设计

应用

 

 

 

八下第6课《美丽的书》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学习书籍设计的基础知识。书是学生日日相伴的伙伴,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激发兴趣。

九上第6课《日用器具》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器具,易于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九下第6《可爱的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品味。

八下第7课《张贴的画》了解招贴画的特点和作用,体会招贴画的艺术美感。

九上第7课《霓裳之舞》了解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九下第7课《公共艺术》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为公共设施搭配颜色,体现功能性、实用性和观赏性。

八下第8课《一目了然》创意设计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深入感受标志、图标对生活的影响。掌握图形符号的分类、特征及设计要点。

九上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设计理念的渗透,在设计制作中形成现代设计意识。

九下第8课《城市客厅》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广场设计的理念,增强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设计意识。

欣赏

评述

八下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了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九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了解古代的雕塑艺术,体会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九下第1课《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欣赏各具风格的中国代表性建筑,感受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理想,领悟中国建筑的思想内涵。

八下第9课《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历史画,内容独特,意义重大。以“理性入手,感性提升”的思路进行欣赏、感受。

九上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的文化精神呈现。

九下第9课《凝固的音乐——外国建筑欣赏》建筑是承载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体现了人类工程技术的巨大飞跃和建筑艺术的巨大革新。

综合

探索

八下第5课《园林·探幽》园林艺术中蕴含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在有限的空间里完美的再现了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九上第5课《敦煌·千年》了解敦煌艺术的发展、变迁,感受敦煌壁画的艺术美,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九下第5课《故乡·情深》以鲁迅小说《故乡》为素材,综合了文化、戏剧、绘画、雕塑、设计、化妆多个领域,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

4. 学习能力

通过八年的美术学习,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基本的美术材料,对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基本掌握,能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大部分同学都对美术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向老师学习绘画知识。其中一些绘画水平较好的同学,喜爱绘画,接受能力快,作业完成较好,学习效果较明显。但是由于九年级学生的学业特点,以及审美心理的发展等原因,有一些同学在时间精力和美术能力上有差距,上课的纪律也时好坏,对学习美术的态度不够端正,所以缺乏学好美术的信心和耐力,需要老师着重帮助教育和引导。因此本学期要着重提升良好的绘画习惯和积极的审美态度,发展美术表现力,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二、课程目标

1. 通过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观察生活、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2. 通过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观看教师示范和体验等活动,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审美态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 通过欣赏作品、观看视频,描述、讨论、展评等活动,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4. 通过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设计、欣赏、评述等活动,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课程内容

课程

内容

学习

领域

内容

调整

调整原因

学习内容

课时

开学第一课

 

 

 

分享《课程纲要》

1

 

欣赏

评述

移动

整合

 

这两课分别从中国雕塑和外国雕塑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可以视为一个对比欣赏的小单元,即“侧重学生欣赏、评述表现的内容为主轴”。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

1

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

1

造型表现与

设计

应用

结合

整合

移动

这两课可以视为一个依托“造型·表现”的基础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融合进行的小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尝试在“造型·表现”创作中注入设计理念”,在“设计·应用”创作中不忘“造型”。

第2课《灵动的生命》 (造型.表现)

1

第6课《日用器具》(设计.应用)

1

设计

应用

 

 

 

 

第7课《霓裳之舞》

2

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

1

造型

表现

 

 

 

第3课《有趣的夸张》

2

造型表现与

綜合探索结合

整合

 

 

这两个都设计到了中国传统壁画,把两者融合,能更深入的引导学生了解、体验、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4课《与建筑相伴》

2

第5课《敦煌·千年

3

 

 

 

整理作业

1

四、 课程实施

(一) 课程资源

1.《美术(九年级上册)》江苏少儿出版社 

2.多媒体资源

3.课件

(二) 学习活动

1.课前2分钟做好课前准备,例如:准备好自己的美术工具;自觉的复习一些和美术相关的知识点。

2.在美术课中能够认真观察身边事物,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在手工课中能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4.在欣赏课中能够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5.在探索课中能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6.完成作业内容,并能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及时优化。

7.美术学习不但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要求你能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下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看、听、说、画方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堂课能互帮互助地进行自评与互评。

8.本学期,除了完成课程规定的作业外,能积极参与省级、市级、区级、校级的绘画比赛与各类主题活动、实践创新、艺术节等展示活动。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方式

学期总评成绩=形成性评价成绩(70分)+ 结果性评价成绩(30分)

1.形成性评价(70分)

形成性评价主要指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师评、互评或小组评的方法,进行的专项或阶段性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怎么评

谁来评

课前准备

(5分)

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

A.能够带齐工具或材料并整理整齐。(优秀)

B.工具材料不完整。(良好)

C.没带工具材料。(不合格)

组长

教师

课前预习(5分)

提前预习做好准备拿出美术书

A.课前预习并拿出课本。(优秀)

B.没有拿出课本,但已进行预习。(良好)

C.没有预习(不合格)

师评

课堂表现

(20分)

合作探究

A.认真倾听,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能使用美术语言。(优秀)

B.能回答问题,通过引导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良好)

C. 不会表达,不会使用美术语言。(不合格)

师评

互评

作业形式

(5分)

合理运用美素元素

A. 形式丰富,合理运用各种美术元素。(优秀)

B. 形式一般,体现出基本掌握方法原理(良好)

C. 没有体现美术元素(不合格)

师评

互评

作业质量

(25分)

完成一副完整的美术作品

  1. 能独立完成完整的作品,表现力强,完成质量高。(优秀)

  2. 在帮助下完成作品,有较好表现力。(良好)

  3. 表现力差。(不合格)

师评

互评

展示评价

(10分)

作品展示、语言评价

  1. 能大胆主动展示作品,使用美术语言说出自己和他人作品的优缺点。(优秀)

  2. 能简单点评作品。(良好)

  3. 不会评价作品。(不合格)。

师评

互评





2.结果性评价(30分)

结果性评价

评价项目(评什么)

评价的方式(怎么评)

谁来评

学期末质量检测

积极参与美术书法作品展(10分)

师评

课堂作业完成质量(20分)

师评




(二)评价结果

学期总评成绩=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学期成绩以等第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第。等第与分值的换算如下:优秀(≥90分),良好(75-89分),及格(60-74分),需努力(<60分)。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

 

说明:

1.义教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部、省厅即将颁布的义教段课程方案中,升级为独立的学科《信息科技》,其课程标准也将与其他学科一并颁布。本学年仍然沿用山东省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和现用教材,鉴于《信息技术》之前并没有颁布单独的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主要参照教材和学情来确立教学目标即可。

2.义教段《劳动与技术》:在教育部、省厅即将颁布的义教段课程方案中,升级为独立的学科《劳动》,其课程性质为国家课程,地方可以统一开发《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教育部已于2020年7月7日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2021学年度里《劳动》学科的课程实施要按照上述纲要的要求执行。

3.义教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教育部、省厅即将颁布的义教段课程方案中,其课程范畴将调整为只包含“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在新的课程指导纲要没有颁布前,仍将按照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执行。

 

一、深刻理解课程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所谓课程,按照泰勒经典课程理论来讲,课程编制应包括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组织学习经验(教学实施)、评价学习结果四个方面。

所谓课程标准,源于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准性界定。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

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课程与教学的进步。

所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方案的设计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中嵌入评价(“教学即评价”)、根据评价方案检测学习结果。通过规范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师就能够整体地思考和解决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即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二、如何做到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没有清晰的目标意味着不知道“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也就难以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方向。而清晰的目标源于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从学科的角度回应国家教育目的的落实情况,即学科的育人价值问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那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如何设计的?

一是教师研读国家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研制某学期或模块的课程纲要,再编制单元或课时教案,体现学段内容标准──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教案的一致性。

二是就课时教学而言,教师在备教案时,必须明确三个基本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归纳起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四是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

三、编写内涵与意义

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科学、高效地进行课程实施,就一定要做好规划,我们把一个学期或单元的学科课程规划称之为“学期课程纲要”或“单元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以大纲或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设计一本教材或一个单元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个核心的问题。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能够从整体的视角思考一学期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形成完整的课程意识。避免忽略不同章节、乃至不同学期之间知识与课程目标内在的逻辑关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认识,便于教师把握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标所在。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便于整体地安排教学计划和资源准备。“学期课程纲要”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实施条件和配套资源,如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实验与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即在课程实施前全面准备和开发相关资源。“学期课程纲要”既为课程的实施画好路线图,又要考虑好行程中必需的“装备”。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可以让教师优先考虑课程评价的方案,切实落实“学了”或“教了”之后是否“会了”。教学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目标的达成而努力。整体地设计好各类检测手段和工具,保障教学质量的适时检测,随时确认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便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进行后续补救或提升。

四、编写要求

(一)“学期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

“学期课程纲要”的撰写具有一定的要求,它一般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等;

2.课程元素:课标依据、教材分析、课程目标,评价标准,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班级规模、配套活动、教学仪器、实验室、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二)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操作要点

第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情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来描述。

其中,课标的分解和整合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分解和整合课程标准需要经历的4个步骤:一是寻找关键词,即从内容标准中找到重要的名词(应知)与动词(应会);二是剖析或拓展上述关键词,即进一步澄清“说明”涉及哪些相关行为,以及“分化”的概念关系;三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理解,在前述的动词与名词之间建立重要的配对关系;四是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目标叙写规范,写出清晰的学习目标。

同时还要总体把握学材内容难点、重点。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第二,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评价首先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以便于教师作出后续的教学决策,其次是复习或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再次是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多样的问题。

第三,组织基于目标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教材转化为“学材”;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经验以及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并把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等融入问题情境之中。其次,教学内容遴选的原则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目标的高度契合。第三,要按照深度学习的理念来遴选、设计、组织、整合教学内容,要做到教学内容能够支撑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探究。   

第四,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即评价”(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通过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获得学生学习结果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的思想。因此,教学与评价如影相随,互相促进,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的要素很多,例如是面向全体的班级授课制,还是能力分组教学;是讲授还是讨论;是书面认知还是活动体验;有无固定的场地;班级人数多少等等。另外,课程的课时需求,课时的分配和安排,是否有固定的课时表等都应在考虑之列,教师对课时的控制和学生对课时的控制往往是衡量课程性质的量化因素。

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应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整理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相互转化。根据这些原则,有条理地分配一个学期或一节课的时间。

第五,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有三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靶子”和灵魂,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与评的过程紧密衔接,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做出后续基于检测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体现对课程内容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第六,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课程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查缺补漏”的原则,因人而异、分层类设计课后作业。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

五、编写策略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纲要的四个核心元素,但并非是全部要素。教师要想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有一个更高的站位,而且确保该课程对学生和学校有很好的适切性,有时还需进行课程开发背景分析以及课程特色说明。所谓课程开发背景分析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即基于政策解读、需求评估、资源调查、办学特色说明、问题反思等。

2.要深入研读国家、省相关文件,尤其是十八大之后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深入领会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革命、智慧教育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等教学策略。同时,更要认真研读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等基础性理论,尤其是掌握学习理论(目标教学)、深度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学等,只有夯实理论素养,方能在理论指导下科学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3.学期课程纲要的撰写意义重大,同时,难度也很大,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从容应对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教研、集体备课的优势和名师的带头作用,提倡区域性“共建共享”。

4.崔允漷教授说:落实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就是让学科教学“回家”,就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若让教学“回家”就要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5.在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请参照《枣庄市义教段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和《枣庄市义教段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六、结语

2017年9月,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我们以新课堂达标为契机,以“学期课程纲要”为突破口,掀起我们学科的“课堂革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附1:初中《信息技术》学期课程纲要样例

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学期纲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适用年级

课时数

学校名称

设计教师

设计时间

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学期纲要

必修

七年级

15课时

枣庄市第二十中学

王艳

2020年8月

一、课程背景

(一)教材分析

1. 本册中共编排的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三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制作”、“数据与计算”。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多媒体素材的获取技巧、WPS文字和演示的熟练使用、用WPS表格对数据的计算及分析。

2.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前内容

本册内容

后内容

网络基础

多媒体素材获取

WPS的高级应用

WPS文字、WPS演示

多媒体制作

手机APP基础应用开发

《wps表格》初步应用

数据与计算

算法思想初步

(二)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操作性比较强,七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热情高,讨论气氛比较活跃。加之小学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WPS文字、演示文稿编辑、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对本册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其计算机基本技能还稍有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导致学生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调研,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培优补差,课上调动学生互帮互助。另外,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律性较差,大多数学生对教材要求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所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教师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习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一)第一单元 “多媒体素材获取”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多媒体素材的作用和常见的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方法、对传统数字化工具和信息载体有初步认识。

2.掌握常见的多媒体素材获取技巧,能使用身边的信息化设备获取多媒体素材,培养从生活中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意识。

3.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合理使用信息工具的习惯,提高网络安全及创新意识。

(二)第二单元 “多媒体制作”学习目标:

1.熟练使用《 WPS Office文字》软件。

2.熟练使用《 WPS Office演示》软件。

3.熟练使用WPS中的《秀堂H5》软件。

4.能选用合适的程序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创作。

(三)第三单元 “数据与计算”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表格函数的基本用法和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2.学会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图形化表示的基本方式,并进行加工、美化、打印。

3.理解用《 WPS Office表格》对数据计算、分析的重要意义,能初步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评价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改善过程。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等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维需求。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比如,上机习惯、课上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书面检测、作品制作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是教师个人一味地进行,而是要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构建家校互动体系。

3.评价过程完整化

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三)评价内容及方法

1.学习态度(20%)

主要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主要包括作业情况、课堂纪律,学习参与等方面,通过教师对日常教学过程的观察来记录了解。

2.基础知识(20%)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测试

3.基本技能(60%)

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制作一个自己最拿手的作品作为基本技能的综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与综合评定成绩的总和组成了学生的最终评价成绩。学生参与学校或社会各项评比取得优异成绩的也将记录在内。

本册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评价内容如下:

(1)多媒体素材获取专题

获取多媒体素材都有哪些方法,能灵活使用这些方法获取多媒体素材。

(2)多媒体制作专题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WPS Office文字》、《WPS Office演示》或《秀堂H5》,灵活运用文字、图片、形状、动画、音乐等元素独立完成一份多媒体作品。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健康向上,技术运用准确、适当、简洁、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3)数据与计算专题

①统计全班学生每月的零用钱花费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项目进行计算,将其用合适的图表表示出来,分析出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并写出数据分析报告。

②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并打印出来。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题

学习内容

课时

课程纲要

分享本学期课程纲要

1

第一单元

1

网络获取是首选

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多媒体素材的方法。能使用常见网盘或素材网站获取多媒体素材。体会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版权保护意识。

 

1

2

现实采集少不了

学会利用手机拍摄图像、视频素材。学会常用的录制声音素材的方法。了解使用扫描仪获取实物信息的方法。体会创建多媒体素材的艰辛,培养版权意识。

1

 

3

获取素材办法多

学会利用文字识别技术获取文字资料,了解常用的光盘格式和复制方法。学会使用播放器软件获取多媒体素材。体会人工智能技术给信息处理带来的便利。

1

第二单元

4

制作个人简历

学会在页面中插入与编辑表格的方法。熟悉在页面中插入与编辑图片的方法。熟练掌握页眉、页脚的插入与编辑方法。掌握文档保存的方法。

1

5

设计活动策划方案

学会插入封面页,并对封面进行編辑。通过选择标题学会设置目录级别。学会插入目录页,并对目录进行编辑。掌握文档校对的方法,并审阅、输出文档。

1

6

海报设计

掌握幻灯片的背景填充方法。掌握文本的插入与编辑方法。掌握图片的插入与编辑方法。学会将制作好的文档进行分享。

1

 

7

专题培训会

学会幻灯片的插入方法。掌握音频、视频的插入与编辑方法。掌握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掌握设置幻灯片切换的方法。学会放映幻灯片的方法。

 

1

8

工作汇报

掌握添加演讲者备注的方法。学会插入与编辑超链接的方法。掌握将演示文稿转为文字文档的方法。掌握常用的放映技巧。

 

1

9

记录校园生活

熟悉《秀堂H5》的页面,灵活运用图片、文本、形状等元素。了解《秀堂H5》中影音元素的使用方法及模板的快速应用。体验利用《秀堂H5》制作和美化作品的过程,完成一份H5作品。

1

 

10

舞动点滴精彩

熟练应用《秀堂H5》中的动画效果。体验《秀堂H5》中的图集、弹幕、特效等动作效果。了解《秀堂H5》中的互动应用,如投票、二维码、表单等。

1

11

分享青春风采

预览、发布H5作品,设置作品属性并分享。了解《秀堂H5》中的数据统计功能,掌握作品反馈的情况。尝试打造个性化作品,为自己的作品添加水印。

 

1

第三单元

12

数据计算

了解《WPS Office表格》常用函数的概念及格式。掌握MAX、MIN、IF、COUNTIF和RANK函数的使用方法。灵活使用函数运算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

 

13

数据分析

感知排序的作用,了解排序的一般过程,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感知筛选的作用,掌握单字段自动筛选的基本方法。感知分类汇总的作用,了解分类汇总的三要素,知道分类汇总操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知道分类汇总的注意事项。了解数据透视表的基本操作方法。

1

14

数据图表化

理解图表的构成和作用,了解图表的不同类型,知道常见图表的适用范围。掌握数据的图表化表示方法,学会对图表进行编辑和格式化。感受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信息的多样化表示方法。

1

15

工作表的格式化与打印

掌握工作表格式化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数据有效性的意义,掌握页面设置和打印设置的功能。能熟练进行工作表格式化操作,能灵活运用工作表格式化命令美化工作表,能熟练设置页面并打印。体验《WPS Office表格》格式设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索精神。             

 

1






五、教学实施

(一)相关资源

1.学习材料:青岛版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册教材。

2.网络资源:素材网站、文字识别软件、公众号等。

3.工具材料:多媒体软件课件、学案、微课等。

(二)教学活动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贴合学生身边生活的问题是学生最了解,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一堂课的导入要自然、要切合实际,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尤为重要。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副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 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学习的。

2.展示学习目标

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展示学习目标,一个有兴趣和目标的任务完成起来,效率一定会特别高的。

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应当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把目标确定在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学习目标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同时注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坚持“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路径,教师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转化为问题或任务向学生提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课前准备好的学案、微课等学习资源,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或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案例并展示,能够解决典型案例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讲评,如果没有学生能够解决,最终由教师进行精当点拨,随后学生归纳小结新知。

注意: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层次性、适用性的原则,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教师要考虑学习任务是要学生做什么,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个体差异的学生,因个体差异,同一任务同一主题的深度也应不同,面对全体学生的是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拓展任务,发挥自己的潜力。

4.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生活,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形成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边操作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学生解惑答疑,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5.交流展示、评价反馈

本环节中,教师需要明确评价标准,通过学生将上一环节中问题答案或作品的展示,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及时反馈,肯定优点,提出修改建议,发觉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留出完善作品的时间。

6.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将其内化提升,教师展开拓展,升华情感,进而实现德育知识的内化,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深化,最后达成德育目标。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的类型多样,从功能上看,课程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收集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可靠信息,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帮助,如入学分班测试或课前问卷调查等就属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或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为完善而进行的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如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练习中的作品评价等。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对其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等。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自评

组评

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优秀

良好

一般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表现

 

上机习惯

正确填写上机记录、维护公共财物、下课前整理机位及座位

 

 

 

 

 

 

 

 

 

学习习惯

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认真学习教材或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对所学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

在合作小组中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信息资源。

 

 

 

 

 

 

 

 

 

思维能力

有独立思考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作品评价

技术与

效果

使用各项技术后,作品效果美观。

 

 

 

 

 

 

 

 

 

特色与

创新

作品新颖、有特色

 

 

 

 

 

 

 

 

 

展示与

交流

在作品展示中,对作品进行设计理念及成果应用进行说明。

 

 

 

 

 

 

 

 

 













 

附2:小学《劳动》学期课程纲要样例

小学《劳动》五年级(上)学期纲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适用年级

课时数

设计者

设计时间

《劳动》

五年级上册

必修

五年级

35课时

滕州市教研团队

2020年8月

一、课程背景

(一)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上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编写的,供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本册教材在编写上,为突出以上主旨,选取了“考察探究”领域中的“学习方法指导”为载体,借助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考察周围的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服务社会、为社会负责的态度。选取了“设计制作”领域的“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制作和社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法,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力求突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相结合特点,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本册教材编排的内容包括“考察探究”“设计制作”两个领域的内容,共安排了8个主题。

“考察探究”领域设置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1个主题活动,侧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设计制作”领域设置了“衍纸的艺术”“蔬果雕刻”“巧手做烙画”“翠枝精灵松枝鸟”“巧做糖画”“编制中国结”“我做城市美容师”7个主题活动,侧重于劳动与技术能力的培养。

全书内容的编排突出两个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编排层次清晰。先进行研究方法的学习,再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二、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本册教材注重了设计制作领域与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同时安排了非遗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劳动能力、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探究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初步具备了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该学段的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实践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对于劳动中的审美意识,已经有个人的理解,初步形成劳动创造美的意识。

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努力探寻学生现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之间有机联系,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积累搜集信息、合作学习、劳动创新的经验,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劳动与实践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与合作效能的提升,仍是本学期的活动训练重点。可以把小组长的培养与活动组织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在学生合理分工、协作互助方面,借助不同的活动主题为载体,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促使其合作能力获得螺旋式上升。

二、学习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征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本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制定如下的学期学习目标:

1.结合大自然、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借助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活动,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梳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作品,服务我们的生活,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3.能够围绕日常生活需要和个人需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4.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专题的实施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效果。

本学期的课时目标:

1.了解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掌握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生活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提升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增强公共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2.掌握衍纸的基本卷法和作品的组合方法;能够运用各种卷法卷制不同的衍纸卷,并根据主题设计、制作衍纸作品;在制作衍纸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纸艺制作能力。

3.掌握蔬果雕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雕刻;能够运用切、削、刻、旋等方法围绕主题刻制作品;在蔬果雕刻的过程中,体验雕刻的乐趣,提升动手能力。

4.了解烙画的特点,初步掌握烙画绘制的基本技法;能够利用烙点线技法烙绘具有一定创意的烙画作品,提升动手能力;在绘制烙画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5.了解松枝鸟的历史,掌握松枝鸟的制作方法;通过制作松枝鸟创意作品的过程,锻炼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松枝鸟的探究学习,增强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6.了解糖画的历史和特点,掌握糖画绘制的基本技法;能利用连笔画的技法,绘制有创意的糖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在绘制糖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绘制糖画的乐趣,增强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7.了解中国结的名称、种类和由来,掌握编结的基本技法;能用筹、编、抽、修的技法,编制中国结;在编制中国结的活动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

8.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净化街头环境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清洁不同环境问题的方法,提高劳动能力;在义务劳动的过程中,体验清洁街道的辛苦,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题

活动内容

课时

课外活动

考察探究

1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1.了解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

2.设计问卷有学问

3.调查活动要有序

4开展垃圾分类小调查活动

1

1

设计制作

 

2

衍纸艺术

  1. 初探衍纸艺术

  2. 认识材料与工具

  3. 学习制作衍纸作品

4.尝试制作可爱的衍纸小狗

5.开展“衍纸作品展”活动

2

1

3

蔬果雕刻

  1. 认识雕刻的材料与工具

  2. 主刀的使用方法及雕刻技法

  3. 制作一只苹果猫

  4. 尝试制作卡通蔬果作品

  5. 开展“可爱的蔬果形象”作品展

2

1

4

巧手做

烙画

  1. 认识烙画

  2. 正确使用烙画工具

  3. 探究烙画技法

4.探究绘制烙画并尝试创作

2

1

5

翠枝精灵松枝鸟

1.认识松枝鸟

2.了解松枝鸟的制作方法

3.尝试制作松枝鸟作品

2

1

6

巧做糖画

1.了解糖画的特点

2.学习糖画的基本技法

3.探究制作糖画并尝试创作

2

1

7

编织中国结

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探究中国结的基本技法

3.探究平安结的制作方法

4.创意编织中国结

5.开展“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

2

1

8

我做城市美容师

  1. 了解环境问题

  2. 学习清理技能

  3. 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4. 开展我为城市添片绿活动

2

1







四、教学实施

(一)相关资源

1.学习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上册教材。

2.活动资源:多媒体课件、活动微课、社区相关服务资源等。

(二)教学建议

1.“考察探究”领域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具备的工具、方法;“设计制作”领域重在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创造的意识。

2.教学活动要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应在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积极的劳动态度渗透到整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思考、实践、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该学段劳动活动的开展,应注重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引领,每个活动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学时应围绕主题,有层次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激励学生创新尝试,掌握劳动基本技能,收获劳动创造的快乐。

五、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活动目标对自身和同伴,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劳动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现状,让他们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保护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进行多元评价时,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衍纸作品展、可爱的蔬果形象、我是非遗小传人、匠心文创展、社区服务小能手、我做城市美容师等活动,对学生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评价时应从发展视角出发,以发现优点为主,使评价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附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样例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纲要

名    称: 小学综合实践

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适用年级:五年级(下学期)

课    时:一学期12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制小学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方  平(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一、课程背景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要从真实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现实生活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任务,发展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核心素养。

1.教材分析

五年级综合实践是第三学段的课程,承接前两个学段的教育成果。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门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的有趣的课程。本学期三个主题“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社区小义工”“巧识网络骗术”会带领学生们,去认识到阅读与提升自我的关系,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能力与意识;去关注自己居住的社区,培养建设美丽社区和服务社区群众的意识;学会健康上网,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与同学们一道,去体验实践学习的奥秘。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有助于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在实践中交往,在活动中合作,在研究中总结,在参与中反思,通过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但是多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

目前,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大量课外阅读经验,能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搜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还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他们更多的和身边的社会进行了活动接轨,因此,能接触到多种类的课外书,更频繁的运用手机电脑等科技用品,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性活动,例如:摄影爱好、社区义工公益活动等等。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

二、课程目标

围绕本学期的三个主题活动,根据课程背景的分析,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来确定:

1.价值体认:通过调查探究、资料收集、阅读、观看、分析交流,教师讲解等活动,初步认识到阅读与提升自我的关系,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能力与意识。了解社区的日常运作,认识到社区资源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建设美丽社区和服务社区群众的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辨析网络骗术,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2.责任担当:通过各项活动,能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在策划、组织、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养成乐于关心学习和生活、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具备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积极保持对自己周边事物的关注。善于发现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为社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的责任心。通过当“网络安全小卫士”的职业体验,培养并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融人社会,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打下基础。

3.问题解决: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结合生活经验,能够制订和撰写出活动的研究方案;能够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实施一次访谈。了解社区机构的运作,能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学会撰写倡议书、活动策划和活动总结。在识别网络骗术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如何防止网络诈骗,培养应对网络诈骗的能力。

4.创意物化:通过亲历参与、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互动交往等实践活动,学习结合小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制订一份课外阅读建议书。记录活动过程,对义工活动进行反思,与同学交流活动感受,撰写活动心得,整理成义工活动小手册;体验制作一期以“社区服务”为主题的宣传报。尝试进行制作网络安全宣传手册,并组织网络宣传活动。

三、课程内容

学期

主题

学习内容

课时

开学第一课

分享课程纲要

1

主题1: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

制定和撰写研究方案

1

依据方案课外调查

1

制定课外阅读建议书

1

主题2:

社区小义工

了解社区,探索发现问题

1

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小义工活动

1

制作小义工手册和宣传报

1

主题3:

巧识网络骗术

初步认识网络诈骗

1

探访网络安全卫士

1

制作网络骗术防骗手册

1

四、课程实施

(一) 课程资源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校内资源,和主题1有关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图书借阅记录表,学校与读书有关的活动等。

3.社区资源,和主题2相关的社区场所、文化景观、风俗、物质设施等。

4.社会资源,能为社区提供服务的机构,活动,个人力量等。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的图书馆,书店等。派出所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

5.自然资源,社区、学校等地方的有利于学生读书学习的自然环境建设等。

6家庭的教育资源,父母的工作性质,学习读书习惯,为学生准备的学习环境,制定的学习计划,课外学习辅导等。

7.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虚拟的信息空间,集合相关知识、图片、数据等,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相应支持。

8校外人力资源,集合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相关的一切人员,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 学习活动

整个活动可分为准备、确立与启动、实施、总结和展示 4个阶段,包含四个基本环节或关键要素。

1.活动的准备阶段

通过分享学期《课程纲要》,系统了解在本学期中将要学习与探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尝试对照《课程纲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本学期中将要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社区小义工、巧识网络骗术三个课题,据此制定出不同的执行计划,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学习的同学,开展课外阅读调查活动。

(2)《社区小义工》走进社区,搜集社区机构的相关资料,收集影响社区发展的问题,并简要谈谈对改问题的认识,完成调查表格。

(3)《巧识网络骗术》和班上的同学聊一聊,知道哪些是网络骗术?是否遇到过,怎么应对的?形成调查材料。

2.活动的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入现场,通过多方搜集资料来解决学生前期所提出的问题,分析所得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检验上述研究假设。具体包含两个关键要素: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

(1)主题1《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活动实施时首先要制定一研究方案;实施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对策,开展好书推荐和阅读交流活动。

(2)主题2《社区小义工》活动实施,出示社区机构图片,讨论社区机构的基本功能;确定主题,制定活动研究方案;开展活动,制作活动手册和宣传报。

(3)主题3《巧识网络骗术》首先探访网络安全卫士;制作网络骗术防骗手册;网络防骗小警察。

3.活动的总结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最终的研究发现汇总起来得出结论,并以多种方式呈现,而后进行系统反思、欣赏、展示和评价。

(1)《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以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研究过程和调查报告。在班级内举行“好书推荐和阅读交流”提出阅读建议。

(2)《社区小义工》开展一次关爱老人活动的图片展,向全班同学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

(3)举办网络防骗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各小组制作《巧识网络骗术小指南》。

4.活动的拓展延伸

学生们可以在参与其他活动时,把现在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其中,提高效率,开拓创新。提出不同问题,运用孩子们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活动》的方法,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开展《错别字的调查研究》、《学生最爱读的课外书情况调查》等。

(2)通过《社区小义工》活动,可以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实施《校园小义工》等活动。

(3)《巧识网络骗术》不仅是要对于小学生进行宣传,可以拓展延伸到老年人防骗,开展“老年人预防被骗”的活动,向社区退休老人推荐防骗手册等。

五、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一)评价方式

本课程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结果性评价为家长、学校对班级活动情况的综合评价。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观察,观察源于对生活的了解,学生可以在观察中感知生活,获取知识。当学生在观察与探索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发现和有所感悟的时候,才能获得自信心的满足,从而激发对实践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持有开放性思维和开放性心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亲身参与是最直观的体验、感知过程,课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

三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不同于学科课程着重书本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学生这个主体的体验和应变能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能够主动与同伴交流经验、建议,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最后应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自我反思能力。低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和学科知识相对贫乏,但是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积极主动。教师应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并能对自己的进行总结和反思。

此外,同学、父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也能对学生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更能直观反映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评价结果

学期成绩以优良(星级形式)呈现,记入素质报告书。☆表示合格,☆☆表示良好,☆☆☆表示优秀。

【评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

班级

 

姓名

 

日期

 

评价项目

具体标准

评价等级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综合评价

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观察、调查材料整理、分类

☆☆☆

☆☆☆

☆☆☆

☆☆☆

根据观察、调查情况提出问题、建议

☆☆☆

☆☆☆

☆☆☆

☆☆☆

对同学的观察、调查结果做出评判

☆☆☆

☆☆☆

☆☆☆

☆☆☆

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

☆☆☆

☆☆☆

☆☆☆

☆☆☆

学生实际操作完成情况

☆☆☆

☆☆☆

☆☆☆

☆☆☆

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

☆☆☆

☆☆☆

☆☆☆

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活动期间和同学配合的主动性

☆☆☆

☆☆☆

☆☆☆

☆☆☆

活动期间帮助同学的积极性

☆☆☆

☆☆☆

☆☆☆

☆☆☆

与同学之间经验、建议的交流

☆☆☆

☆☆☆

☆☆☆

☆☆☆

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自我反思能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

☆☆☆

☆☆☆

解决问题方法的拓展延伸

☆☆☆

☆☆☆

☆☆☆

☆☆☆

课堂自我总结、反思

☆☆☆

☆☆☆

☆☆☆

☆☆☆

对自己的评价:

 

 

 

 

同学对我的评价:

 

 

 

                                           签字:

老师对我的评价和激励:

 

 

 

 

                                  签字:

对活动的感想和建议:

 

 

 

 

 

 











填写说明:☆表示合格,☆☆表示良好,☆☆☆表示优秀。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单位: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鲁ICP备05024170号-1
技术运营支持: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服务邮箱:service@asred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0632-5501722     举报邮箱:tzdjz@163.com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